客家人年下的饭心米乙
陈海春
昨天到堂弟家聚餐,回来时堂弟给了几个从家乡带来的饭心米乙。很久没有吃过饭心米乙了,至今仍想着它的那种清香。
合浦的客家人在过年时,除了做大米乙,还做饭心米乙。
客家人一年稻作生产,都种有糯米,计有大糯、细糯、贝糯、广糯等品种。许多年来,客家人与其它民系的人民一样,都爱以糯米制作各种时令的糕点米乙类,除给自己食用外,同时用作过年过节,人情往来。
饭心米乙,是用糯米搭配少量粘米,洗净泡软,然后拿去碓房用碓踏成粉。
拿回家中,烧开水,把开水冲进米乙粉堆,用手来回搓动,把米乙粉搓成米乙团,备用。
在这同时,是用糯米配合少量虾肉或蟹肉还有少许姜丝姜片,放入盐、味精,煮熟,做成糯米饭。
而在做饭心米乙之前,就到村头村尾或屋前房后,找到一种叫做苎麻叶的植物(客家人叫做猪麻叶,其实是苎麻叶的变音)。这种苎麻叶就生长在荒郊野外或屋角墙根,平时不为人所注意,且也不太为人所喜欢,但谁想到它还能做米乙啊。把苎麻叶摘回家中,修剪平整,洗干净。是用来包米乙的。苎麻叶是一种清香的植物和有利于去火的中草药。中医认为,苎麻性寒,味甘。归肝经、心经、膀胱经。有清热利尿,解毒的功能。因为糯米是湿热的,苎麻叶起中和的作用。不过,现在已有很多人改用蕉叶了。
一切都备齐了,从米乙团里分解(客家人叫做“短”)出一小团,在盖上或砧板上压成一块薄薄的米乙片,把煮好的糯米饭舀起一团,用米乙片包成一块长方形,用苎麻叶包起。这样,一只饭心米乙就做好了。
等全部都做好后,放在锅里蒸熟。蒸熟的饭心米乙,有苎麻叶的清香,吃起来口感清甜爽滑而不腻,其它的米乙都使糯米有了质的变化,已不太能闻得出糯米的浓香,而只有饭心米乙,其实就是以糯米包糯米,能使人闻得出糯米的浓香,还有体现在糯米身上的汗水之香。饭心米乙,是人们辛劳一年后自己对自己的奖赏,是稻作文化的升华。
糯米饭团中还放入了少量的虾肉或蟹肉,这是从中原而来的客家人对沿海饮食文化的吸收,是中原移民与沿海居民的融合,是农耕文化与渔业文化的结合,是山与海的融汇。
客家的“饭心米乙”虽好吃,但客家人却并不常吃。过去,客家人的生活很艰苦,他们的主食主要是粥、红薯、木薯和芋头。米的产量又少,特别是糯米更是少之又少,哪里舍得轻易用糯米做“米乙”?因此,“米乙”食对于往日的客家人来说,是逢年过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如今,客家人富裕了,要享用“米乙”,经济上已不为难。但鉴于“米乙”食的制作颇费工夫,忙碌的客家人反而觉得花不起时间了。因而,“米乙”仍然是节庆才吃的食品。比如饭心米乙。
饭心米乙,也许越来越多的人不做不吃了,但它可能是客家人最为独特的一种食品,也是较能反映客家文化、客家人性格的一种食品。
我怀念饭心米乙。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2-11 17:0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