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四大书院之——
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
陈海春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一般认为,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中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这种书院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搜集、整理与收藏机构。唐代以来,官学衰微,随着明经科地位的下降,经学教育不受重视,而进士科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日益重视读书作文,并兴起了隐居读书、习业山林寺院的风尚。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创办了书院。由于禅林大师讲经说法,四方僧徒、信士云集于此,这些私人藏书、读书的书院逐渐演化为学者讲学授徒,士子读书求师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具有了学校性质。
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境内已有几所书院。北宋时期,书院普遍兴起,南宋时,书院有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书院制度。元明清时期,书院继续发展,书院制度日趋完善,直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一千年以上。后,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又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不是古代意义上的书院。
合浦的书院最早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廉州知府韩莺创建海天书院。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合浦前后共设有书院三十余间。其中,有名的有海门书院、龙门书院、味经书院、和融书院、珠瀛书院、三益书院等等。
合浦的书院可分六类:一是廉州府建,二是合浦县建,三是乡镇乡绅筹建,四是绅士合资共建,五是名士自建,六是各姓氏宗族修建。
合浦的客家人共有四大书院。它们是:廉湖书院、太邱书院、文治书院和东山书院。
本文主要介绍廉湖书院。
话说在清代,书院教育有很大发展,雍正末年以后,在清朝皇帝的提倡和各级官府的支持下,全国新建了许多书院,书院制度也更为完善和更加官学化。
当时的曲樟叫做六湖垌,垌东是莽莽苍苍的钦廉名山大廉山。六湖垌有六个自然湖泊和一大片一大片美丽的田野,田园风光妩媚无穷,溪河纵横、草木鱼鳖、崖谷汀洲、鹤啸鸟啼、鸳鸯戏水、泉流如歌,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六湖垌,地肥水美,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东有公馆及连通州、县的公路,西北有南流江水运及繁华的新渡古圩,沿路沿江的商贾比较昌盛。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安居乐业,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加之有著名的大廉山,一些文人志士便考虑在此兴建书院,以教育子孙,传承文明。清朝嘉庆年间,就在此间诞生了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正月,由大廉乡绅彭汉光议建廉湖书院,经廉州知府核准后开建,第二年四月落成。是合浦东片客家地区最大且较早的一家书院。
廉湖书院(又称樟木书院,当地人则称为红岭书院),其位于今公馆至曲樟公路上属樟木村的一个叫红岭的山岭上。
之所以称廉湖,一是因为座落在大廉山上,二是面向六湖垌,故称廉湖书院。
红岭的不远处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风水学上认为主文章秀士,利科甲。岭的西南、东北有两条溪水向西北偏西方向汇流经高豪村委注入当时的龙头江,是世人所说的风水宝地,文脉强盛。故把廉湖书院选址在此。
书院有“三大事业”,即教学、藏书和供祀。书院的主要建筑也与此相应为讲堂、藏书楼和供祀祠。
廉湖书院为四进大合院,全为石、木、砖瓦结构,分前、中、后堂和两边厢房,最上座正中厅是孔子像,两边有塑龙(就像合浦县城孔庙里的那两条塑龙),由读书人年年烧香供奉;中间座为讲堂;两边厢房为宿舍和伙房。
书院群山环抱,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
书院经费原由官府拨付,后经多年积累,购置田产,称学田,学田遍及乘马岭下的今公馆廖屋村周围、六湖垌及寨圩。
书院的生源来自广东的合浦、北海、合浦寨圩(今浦北寨圩)、遂溪、海康、海安、海南、广西(老广西)博白、陆川特别是大廉、六湖两垌等地,都到这家书院读书考功名。有的学生还是骑马、坐轿来的。
可以说,廉湖书院赫赫有名,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都以到廉湖书院讲学为荣。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及教学水平,书院人才辈出, 9人读书10人中功名,连伙夫都考上功名(秀才)。这其中传说:当年书院某年的高考,九名书生参加应试,一名书院伙房工亦求参考,考官想戏弄他一下,便允许给考卷一张,最后是连伙夫也考中了,一时便传为佳话。
书院蛟腾凤起,人才辈出,而其中又以陈竹书为最突出者,其《祭江文》和《祭鬼文》惊天地,泣鬼神。六湖垌新渡,是南流上的一处重要渡口,某年某日却发生沉船事故,人们便请廉湖书院的举人陈竹书写祭文祭江祭鬼。其中的《祭鬼文》中有说:“汝亦有父母兄弟,汝亦有妻孥子媳,忽闻再误,含恨九泉,于汝安乎?……噫嘻!……曷若放下屠刀,立解池中浩劫。所以今日者,乞九天之法雨,为汝拔除;建五丈之幢幡,为汝超度。”意思是说,鬼啊鬼,你们也有父母兄弟,整死别人,人家的父母妻儿将如何生活?如再在江下搞鬼,拉别人浸死,于心何忍?何不放下屠刀,得到超度。说得义正辞严,合情合理,使江下之鬼哭了三天三夜,从此新渡江再也没有出现沉船事故。
又有陈光邦老师妙对博白的朱先生,前面一文《“朱先生一串牛头”——廉湖书院陈光邦的妙对》已说过,不再重复。
今浦北县石冲镇坡子坪的香翰屏也曾在廉湖书院读书。
香翰屏,别名桂祯,号墨林(蒋介石赐),有半个书生之称。先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国民党四全大会中央监察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广东中区绥靖委员、广东绥靖副主任、第四路军副总司令。1936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授予香翰屏中将(后加上将)军衔。
廉湖书院又是传播文化艺术的地方。著名的《客家木鱼》就由此传出。
话说有一年,廉州知府康府(康基田)亲驾书院督察“三年一试”的功名试。一来自广西博白的考生缪单坊,才貌出众,试毕在书院闲逛,孔夫庙前巧遇金牡丹,两人一见如故,互赠信物许愿终身,金牡丹女以钗赠予缪单坊,缪单坊身无物件,即指孔夫堂上木鱼说道:吾无俗物托付,就以木鱼击拍的“鸳鸯对凤凰”为对接信号。此后,金牡丹与缪单坊一别又是三年。缪单坊中举骑马访书院已查无金牡丹音讯,他以“鸳鸯对凤凰”一首官府歌谣为曲,填词“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牡丹花”,成为著名的《客家木鱼》——金牡丹女。从此,廉湖书院试前试后都唱“金牡丹女”,并流出民间,流传几百年。
廉湖书院光耀一时之后,时间来到光绪三十二年,廉湖书院被改为合浦县大廉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合浦县大廉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解放后,书院被一些人认为影响风水拆毁,剩下烂墙根,后改办成林场。书院则由红岭迁往曲樟泥岭,改为泥岭小学,现在改为曲樟中心小学。
几百年来,廉湖书院人才辈出,这足可证明,无论是立院之根,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书院都有它的神奇之处。它曾是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它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在古代的文化传播中立下功勋。为钦廉地区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