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蒸尝田产,一直沿袭至解放后的土改分田地。解放后,各宗族没有了蒸尝田产,每年的宗族祭山,就靠每家每户捐合,有多出多,有少出少。出钱出物者,名字可上祭文,不出钱亦不出物者,不能上祭文,也不能够分吃祭品。合浦客家“消蒸尝”,完全仿古代蒸尝规制施行。分春、秋、冬三次。春祭于清明节前后,一般从春分日即开始祭始祖。因为一个姓氏有姓氏的始祖墓,一个宗支有宗支的始祖墓,一个家族有家族的始祖墓,只有拜祭了始祖墓之后,才可以拜祭支家庭祖墓,否则就被当作背祖忘宗。其实,通俗了说,就是让最老最老的祖宗先吃;秋祭定于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现在多已省去;冬祭定于冬至日。古代祭品用猪、牛、羊三牲,称“牺牲”,又称“大牢”,后来,牛逐渐成了耕畜而被珍惜,故只用猪羊,称“小牢”,现在有一些人用鹅代替凑够“三牲”。按风俗,要先在祠堂祭祖,后到墓地祭拜。所以,“三牲”宰杀洁净后,即将猪羊置于祠堂前的案上,猪放左,羊放右,血盆一并放在案上,盆内置少许猪毛。猪鬃是硬的,称刚鬣,羊毛是软的,称柔毛。所以,刚鬣柔毛就成了猪和羊的代名词。祠堂的正龛有净巾成块,鹤壶成对,点心二道,荦菜十碗,素菜十碗等祭品。左右两龛有干果四碟、冷荦四碟,羹汤一盅等祭品。祭祀仪式设主事、主祭、陪祭、执事等。主祭一人,不拘房次,唯科班出身、职位最高之德高望重者,分献二至四人,亦不拘长幼辈份,唯族中之俊贤,通唱二人,引赞四人。祭礼开始,点燃香烛,司好茶酒,摆好供品,一切听从通唱司仪。只听通唱喊:祭礼开——始(拉长音调)!……主祭者就——位!……听读戒——词:读戒词者高声宣读:祭祖奉宗,必须诚敬;内积精专,……
读完后,通唱高喊: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这个“兴”,开始我听成了“升”,站起来的意思。后查阅多种资料,应是“兴”,但这里已读成了普通话。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客家人来自中原。)一共九次叩头。
接下来是祭土神。
通唱:行祭土神——礼!
正引唱:诣盥洗所盥——洗!(去洗手)
诣司樽所灌——酒!
正引唱:诣土主尊神之位前——跪!进——香!献宝——帛!献——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羹!献海——味!献果——品!献刚鬣柔——毛!叩——首!兴!
下面是读祭土神文:
维某年(皇号或国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某,某月某日,本祠信善祀……
祭完土神,到祭祖。
只听通唱喊:行祭祖初献——礼!
正引唱:诣某某历代显祖考妣之神主前——跪!(主祭于正龛前下跪,分引则分别引两个分献至左右龛前下跪。)
进——香!(执事早已点燃线香,各交三支给主祭、分献,双手高举过头,然后交给执事分别插在正龛和偏龛的香炉上)
献——帛!献——爵!(执事把一酒杯置于主祭面前,主祭提壶斟满酒双手高举过头,然后奠于地上。)献——箸!献——食!献——馔!
献——羹!献海——味(盐)!献果——品!献刚鬣柔——毛!(一执事者用手提一下猪耳,另一个提一下羊耳)
叩——首!兴!
通唱:读祝文!众孙皆——跪!
读祝文者跪读祝文:
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岁次某,二月初十日,主祭嗣孙某、分献嗣孙某、陪祭嗣孙某暨众等,谨以香楮宝烛,刚鬣柔毛,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某某太祖、历代显祖考妣之神位前曰:恭惟某某太祖,著绩某某(此为该族的发源地),发祥某某(发源地)。应运含精,郡望允昭汉代;资德修行,家声……。孙等仰承遗泽,萃两广宗支,群昭群穆,绵延万代之祀,以永以年。兹值仲春,聿修祀事。奏笙歌以和韵,神听响应东风。陈俎豆以荐馨香,甘凝玉露。伏愿:满堂支属,集吉日以同欣;历代宗亲,聚()而共享。彰其灵爽,福禄来崇。保我子孙,功名济美,代代荣昌。尚飨!
接着行亚献礼、三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与初献礼基本相同。
三献礼毕,行侑食礼。(此处略)
最后是放鞭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