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骨(二次葬)
陈海春
小时候,上山砍柴,多数时候是砍山上的铁芒箕,姿势是:站在山坡上,左脚高,右脚低,左手捉住芒箕,右手拿着钩刀(镰刀),一边砍,一边向下退。一直退啊退,一不注意,右脚就陷进了一个坑,差点掉进去,忙往很茂密的铁芒箕里仔细一瞧,不瞧还好,一瞧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一个坟陷窿(坟坑),“妈啊”,吓得赶紧丢下手中的柴草,慌忙逃走。
有时,在客家山村的山上乱逛,也不时可见山上有一个两个的长长的坟坑,坑周有一些腐烂的棺材板。
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呢?这就要说说客家人的捡骨风俗,也即二次葬。
所谓捡骨葬,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木敛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尸体腐朽后,认为有必要,再捡骨重葬。
二千多年前《墨子·节葬》记载:“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这说明,在两千年的南中国,就有捡骨葬的习俗。但当时的南中国,还没有客家人,而且那时也远没有形成客家民系,那么,客家人的二次葬是如何形成的呢?是迁徙到中国南方后,学习了南中国土著人的习俗?
一直以来,我也在注意看资料想弄清这个问题。
2011年春节,我回广东遂溪县过年,一天,去位于遂溪县烈士广场的遂溪博物馆参观,在二楼的遂溪古代史中,看到一个名词:瓮棺葬。说是遂溪也即雷州半岛,在古越时代的俚人,就有瓮棺葬。这个名词很引起我的注意,后来,我到网上一查,原来,瓮棺葬,是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
客家人的捡骨,就是把死人的骨头捡出放在瓮里的,与瓮棺葬一模一样。所以,我认为,客家人的二次葬,起源于史前时代的瓮棺葬。
话说南方的客家人是从中原和北方迁移而来的,他们是汉民族,而汉民族严守儒家传统,讲究入土为安,是不能挖祖坟的,挖祖坟是大逆不道。但是,为什么客家人却传承了古代的瓮棺葬呢?
客家人是迁徙民系,在迁徙路上,所有的物什都可落下,唯有上代人的遗骨不能落下——必须在新的家园重新安葬先人的遗骨。诗歌《客家人》里有这样的句子:
三个人挑着骨头走
一个人死了
两个人挑着骨头走
一个人死了
一个挑着骨头走
这个人死了
又一个人挑着骨头走
……
这反映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能留下先人的骨头,挑着骨头走的事实——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啊,这也是一种孝啊,否则,先人的骨骸就只能留在再也不能回去的地方了。
客家人在挑着骨头来到一个新的家园时,就要把先人的骨头埋藏,慢慢的形成了客家人的捡骨葬风俗。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3-24 16: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