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21:14:22

  这个家族网,把古人、今人连在一起,把传统和现代连在一起,对家族成员进行着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们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显出来,或写入诗中,或嵌入联中,并作为一遗训,向后代灌输。这里着重介绍一副奇特的嵌字长联,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词,嵌在一副对联中,一字说一个故事,一位或几位张氏上祖名人,联文为:   
  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两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蝉七叶,悉是清河族派;   
  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21:14:31

  对联中,从黄帝赐姓张挥开始,把张仲、张载、张良、张说、张飞、张华、张安世、张果老、张九成、张方平、张公艺、张九龄、张皆、张道陵等连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对联,罗列了公侯、将相、名士、神仙各类人物,记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业绩,以此激励后人。通过这样培养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为后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范,把上祖的成就化为后人的进取精神,使古人、今人连在一起。张化孙是比较开明的,而且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作为士大夫阶级,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风;另方面,又根据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发展,吸收新的思想。为促进家族的发展,他敢于打破“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束缚,鼓励儿孙外迁,以扩大生存空间。又如,他一方面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视工商,不囿于“耕读为本”,而采取士农工商并重之策,并订在“家规”之中。在“十条家规”的第二条明确写上:“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诸事”。改变了客家先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轻商贾,不善经营的思想。这不但大大开拓了张化孙裔孙生存发展空间,而且改变了他们的营生理念。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思想上的突破和进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21:14:47

上杭地处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于唐大历四年(769)设场,宋淳化五年(994)升场为县。南宋乾道四年(1168)县治经(禾丸 梓堡、鳖沙、语口市、钟寮场)四迁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关地区。由于上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理环境良好,加上中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开矿业、航运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县志载,宋绍兴二十年(1159)开始建学舍,置学田。县治迁至郭坊后,在中心地段建筑县署,县署左右侧建主簿厅和县尉厅,西侧建盐仓库,民房、水井、街道、商店、寺庙,按区划建设,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县事黄葵创修第一部《上杭县志》。张化孙迁居上杭时,上杭置县已有210余年,县治迁至郭坊也已将近40年。由于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给上杭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的很好的条件。《汀州府志》称:“上杭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清《福建通志》也说:“上杭比屋裕如,士勤学业,彬彬文物,有类大邦”。新郡志云:“上杭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迫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张化孙和他的家族,给上杭带来了中原文化传统,而他自己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潜心研究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总结社会的、家族的历史经验教训,成为这一时期南迁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   

上新桥住 发表于 2013-3-25 21:45:37

z319956900 发表于 2013-3-26 00:32:34

这是我年年回去祭祖的地方!想念那里的杨梅!漫山遍野的杨梅!!!!美丽的风景!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6 12:40:41

回 z319956900 的帖子

z319956900:这是我年年回去祭祖的地方!想念那里的杨梅!漫山遍野的杨梅!!!!美丽的风景! (2013-03-26 00:32) images/back.gif

欢迎回家祭祖

合浦城市便捷 发表于 2013-3-26 15:19:0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开心123123 发表于 2013-3-27 15:17:11

确实是隆重,学习了。

hepu66 发表于 2013-4-17 23:50:06

外公家(张)的牌匾是清河堂,祖上从常乐迁来(廉州),往上追是从福建迁来。不知是不是这支张姓,还有:合浦的捱话张姓和廉州话张姓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此支张姓后裔?张姓辈份排行??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5-11 20:26:35

兄弟是金公后裔。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实拍钦廉张氏祖地张黄祭祖大典(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