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人的”!合浦个别“绿皮箱”被喷涂,箱内隐藏的到底是爱心还是利益!?
从去年开始,合浦一些道路或居民区突然出现了一种绿皮的可回收物分类箱,且数量可观,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主要用来进行可回收物品的回收、旧衣回收等。 不过近期,有网友发来爆料反映,称这些箱子被下了“黑手”,被红色的喷漆涂上了根据网友反映地点,在公园路一个箱子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涂鸦了“绿皮箱”。上面涂着“假的”,“骗人的”的字眼,与箱子上的一些文明等标语形成强烈对比! 据了解,目前合浦部分街道上的绿皮箱数量上可能过百,主要分布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居民区,箱子除了可进行回收物的回收外,还有一个旧衣服回收的功能,相当便民。而在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一些爱心民众捐出的旧衣物,完好的将经过清洗和消毒后将捐献到贫困地区。而不可回收的则被制成各种物品等,从而实现环保再利用。箱子投放后,一时间受到很多众多人的支持,很多民众和网友纷纷拿出家中的旧衣服,打包洗干净后投进了箱中。既环保又兼顾了献爱心,从这个层面看,“绿皮箱”的投放无疑是一个社会正能量的行为。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环保功能又兼顾了献爱心的箱子,为什么就被涂上了“骗人”,“假的”等字眼呢?
“被涂上的这样字眼,我觉得一点也不意外!”
据爆料的网友反映,自己曾往箱内捐过衣服,但在看了网上一些报道后,就对这些箱子产生了质疑,不知道当中藏的到底环保和爱心,还是利益!
此外,该网友还反映,自己曾致电过投放箱子的公司,对方表示,回收箱内的旧衣服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来做经处理后环保再利用,二是就是公益献爱心之用。但后来在网上看到央视、青岛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关于这种箱子的当中的“黑幕”报道后,就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因为报道中,有些地方的回收箱,往往打着“公益”或“实事项目”的旗号进行运营,可事实并非如此。报道一出,这种行为引起人们愤愤不平也不出奇了。
所以当在我们这边看到这样的箱子被涂上这样字眼后,才觉得不出奇,也觉得更有必要对箱子内民众积极参与环保物品和奉献爱心衣物的去向,通过网络曝光寻找答案。
据央视的报道,在一些城市的此类箱子在投放前,并未与当地或相关部门沟通或联系,有些或在与相关部门联系后,虽然投放了,可却与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背道而驰,打着“环保”和“公益”的幌子,背地里却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
其中,在央视先前的一则报道中,一些箱子的衣服直接被打包进行贩卖,价格分别在2000元到6000元之间一吨!而青岛电视台蛤蜊帮一则报道中,一些被此类箱子回收的衣服在被运到目的地后,劣质会被拆解做其他物品,而品质好的,则在洗干净后直接运到非洲出售,有些比如牛仔裤上的拉链,被拆除出来后论斤卖,价钱可观,甚至有从事该行业的人嘴里还蹦出了“暴利啊!兄弟!”这样让人咋舌的话语。
此前央视和青岛电视台蛤蜊帮的报道。 的确,因为箱内的物品直接流向当前的不透明,又受谁监管更是无从查询,甚至最后这些东西到底是到了需要的人的手中或成了环保再利用,还是如一些官方媒体报道当中,衣物被直接打包处理贩卖,变成个人或企业的巨大利益,成了打着“公益”的幌子和利用欺骗爱心民众的信任作为捞钱工具,那的确值得质疑和谴责。
环保需要普及和参与,而爱心需要发扬和传递,但如果两者变成了伪装,成为了某些企业或某些人的“障眼法”式的敛财工具,伤害不仅是爱心民众的心,更是挑战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当然,对于目前在县城投放的这些“绿皮箱”,在还不了解或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当中有“黑幕”的情况下,就做出如此喷涂的行为的确不妥,毕竟各个企业不尽相同,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也比比皆是,如此冲动盲目进行的行为,也容易会让这一类型的企业无辜“躺枪”。
这种可能存在泄愤或提醒其他人注意的做法,网友则认为可以理解,但并不提倡。因为但从市容上来看,如此做法有碍于城市文明素质建设,还有干净和整洁。对于质疑,最好的方式是希望政府的一些有关部门或其他社会上具有权威的公益性团体介入,进行流程式的监督,还有企业对于衣物的去向更加透明,才是目前解决民众这种质疑的最好方式。 还以为是环卫部门投放的呢 原来公司也可以投放啊 如何建立起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这个太重要了。现在我们能信谁,但不信别人的代价我们又付不起。 就不能好好的做事 吗 每件爱心活动后面都带有利益,心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