丿jay 发表于 2022-4-26 17:25:52

夏日炎炎,古代的夏天没有空调,那古人是怎么降温解暑的?

    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例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就有许多极端高温天气。

    乾隆八年(1743年),也是历史记载中极其炎热的年份。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

    因此,很多文人也留下了他们吐槽天热的文字。

    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仅双脚在感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还晒着炎热的阳光,这种全方位的热,人与烤肉之间就差一把孜然了。


白居易还写过酷暑时节的自然景象:《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骄阳连毒暑,动植皆枯槁。旱日乾密云,炎烟焦茂草。
看来没有喷灌的夏日,花花草草也不好过啊!
李白在酷热之下则丢了形象。《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风流潇洒的李白,遇到难以忍受的酷暑,只得跑到深山里“裸奔”了。
诗人王维显然也遭过这份罪。他的《苦热行》写: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再轻薄的衣服都嫌厚重,再浓密的树林也不够避暑。不过,被称为“诗佛”的他自有一番境界,让神思飞至宇宙,感受廓然的凉爽。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神秘心法——心静自然凉!

    不过,古人应对炎夏的方法绝不只有“心境自然凉“这一招。从平民到贵族,他们的解暑方法可能比你想象得还多。下面给你介绍几招,说不定你能从中找到一些解暑灵感!

    扇子。从古至今,扇子都是人们离不开的消暑利器。古人称它为“摇风”,还有一个更文艺的名字是“凉友”。文人墨客可以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有钱人家则可以在扇子的材质上下功夫。如果是达官贵人,享受的就是更爽的人工风扇了。

    冰饮。早在宋代,普通人家就能在市面上购买冰饮,例如冰糖冰雪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冷饮店经常要开到夜半三更才打烊。

    到了元代,还出现了用果汁、牛奶和冰块调至而成的“冰酪”,你现在吃的冰激凌,其实老祖宗早就吃过啦!



    叶轮拨风。普通的家用扇子不仅扇起来累,降温效果也不够好。因此,有人就开始在改良扇子上动了心思。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明了叶轮拨风,类似于今日的大型人工室内落地扇。这种设备有7片扇叶,每一片直径都差不多有一丈,一个人把扇子像飞机螺旋桨一样发动起来,一屋子的人都冷得打颤。

    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用水流带动齿轮让扇子动起来的设备,摇扇的仆人也能够停下来享受凉风了。

    冰窖。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会把冬天的冰藏在地窖中,到来年盛夏,便取出来置于室内或冰镇食物,以应对难耐的酷暑。《吴越春秋》里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曾经食宿于“冰厨”,据推测应该就是装满冰的房间。
    不过,就算妥善保存,每年储藏的冰都有大概三分之二会融化,所以古人的藏冰量通常都是用冰量的三倍。这也导致冰窖成为土豪和贵族们的专享。
    至于冬天不结冰的南方,直到唐朝末年人们发现硝石(硝酸钙)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足以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成冰,南方人才过上了夏天有冰的生活。


    凉室。虽然古代没有空调,但盛唐时期,古人就造出了类似空调房的凉室。

    据说这种“空调技术”从东罗马帝国传来,唐玄宗按此建造了含凉殿。含凉殿宝座后有水力带动的风扇,扇叶吹凉水产生冷气,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整个宫殿如同水帘洞一般。

    宋代,民间的一些高档茶楼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往往引来众多百姓围观。而宫廷中则更为讲究,让风扇对着数百盆鲜花吹动,简直就是在空调房中加入了空气净化和香薰设备。


避暑山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家对于避暑更是相当讲究,与其大费周章弄那么多人工降温,不如更大费周章一点,直接找个凉快点的地方盖个行宫就是了!好在一人栽树,万人乘凉,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参观避暑山庄,感受一份皇家林园的凉爽了。




左边 发表于 2022-4-26 17:41:44

看完了,觉得有点好笑:人与烤肉之间就差一把孜然了。

三好律所 发表于 2022-4-26 17:54:58

避暑山庄只有皇家有吧

dengyifan 发表于 2022-4-26 19:53:13

“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这个温度到底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还有零有整的。不得不佩服砖家!

合浦008 发表于 2022-4-26 20:29:29

古时候树木多

南之浦 发表于 2022-4-26 20:53:21

dengyifan 发表于 2022-4-26 19:53
“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这个温度到底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还有零有整的。不得不佩服砖家!

确实是很厉害的砖家。

遗忘的合浦 发表于 2022-4-26 22:19:31

合浦008 发表于 2022-4-26 20:29
古时候树木多

树木多,没有水泥地面,没有汽车工厂的污染环境,再高的温度也不会太热,就像现在40度,你跑到山区树底下也一样不热

山之南 发表于 2022-4-26 22:23:24

遗忘的合浦 发表于 2022-4-26 22:19
树木多,没有水泥地面,没有汽车工厂的污染环境,再高的温度也不会太热,就像现在40度,你跑到山区树底下 ...

有道理,看所处的环境!

丿jay 发表于 2022-4-27 08:50:39

dengyifan 发表于 2022-4-26 19:53
“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这个温度到底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还有零有整的。不得不佩服砖家!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记载,乾隆八年这场高温天气波及到了半个中国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是极度高温。看看下面的地方志中如何记载: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
——《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浮山县志》

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青城县志》

    乾隆向来自傲自负,但是遇到这种天灾人祸乾隆也只得向老天低头,一向自负的乾隆被这场热灾逼得下了罪己诏,把天降酷暑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并向全国人民道歉。
    京师自五月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乾隆上谕》

    那么乾隆八年这一年到底温度有多少?法国的传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荣)记录下了这一年的最高温度。
    温度计在公元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当时已经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清朝,宋君荣就是当时法国来华的传教士,他正好带来了欧洲的温度计,于是这一年的夏天他就在北京监测到了最高温度。

    根据宋君荣的监测记载这一年的高温从公历5月份就开始显露出苗头,到了7月13日就开始爆发高温天气,而宋君荣监测记载的温度到公历7月25日这一天达到了最高点,用当时温度计换算成现代的摄氏度为44.4摄氏度。

    在清朝官方史料中记载,这场酷暑持续了大概十多天,导致了京城内外共计11400遇难而死。这还只是记载了京城这一片区域的遇难人数。

木|木 发表于 2022-4-27 08:55:31

昨晚是太闷热了,今天就变天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夏日炎炎,古代的夏天没有空调,那古人是怎么降温解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