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乾江传承百年手工制作沙谷米过程,感受七月盛夏本土技艺带来甘孜与清凉
说起沙谷米,我们都不会陌生,那圆滑肉乎的小圆球在多数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留下太多的深刻与清新。作为北海和合浦的特色传统糖水的制作原料之一,它以溢香味美,颗粒圆滑爽口等特点在盛夏里备受大家的喜爱,近年也逐渐成为了年轻人钟爱的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小小颗粒韧劲十足,爽滑耐嚼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在制作成糖水冰冻之后,更是让人百吃不厌。
合浦乾江,在我们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年四月份乾江村更被列为广西首批208个传统村落名录之一。乾江除了保留有晚清民国大批历史建筑以外,最出名的还有狗肉。不过除古迹和狗肉外,乾江更是我们合浦本地近几十年来传统沙谷米制作生产地,这里制作的沙谷米以纯正和种类繁多出名,无论是在广西区内和一些其他地区都享有盛名,传统与古迹还有美食三者结合,成就了乾江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与传统美食制作的古色古香村落。
在这七月流火的夏天,小编带您一起出发合浦乾江,去探寻乾江普通家庭作坊里传统手工制作沙谷米过程,发扬与留住我们当地传统的特色的技艺,一起在盛夏的时光里重新回味它给我们带来的清凉与美好。
经过村里向导带路,小编一行人穿过层层的村落小道和楼房小巷,来到一座具有浓郁古式建筑风格的祠堂——苏氏楼上祠堂,这里便是村里的一户苏姓人家,是乾江村目前仍然保持手工制作沙谷米家庭作坊之一。
门前摆放着用木头和竹竿制作的晾晒场,颇具规模。
而在祠堂旁边的侧屋不时传来锅铲交错发出“铛”“铛”的声音,窗外飘起的袅袅的炊烟和传来一股柴火的味道。小编到来时,刚好赶上这户人家在制作沙谷米。
作坊里的的阿姨手上拿着铲,不时来回翻转着锅里的白色状小圆球,这就是沙谷米了。
据负责炒锅的作坊主人介绍,相传她们奶奶辈的时候沙谷米的手工制作就已在乾江村民手里开始延续和传承,当地也一直都有做沙谷米的习惯并代代相传,至今约有200年历史了,再往上是否还有源可追溯,是否传承的时间更长,已经无人知晓。而从她记事起,本地制作工艺也已经有接近五十年的历史了。
乾江人的传统,每年的春节过后至八九月,这段时间都是制作沙谷米的季节,就算未到夏天制作的出来沙谷米,除了外销以外,剩下的仍然可以长时期保存。待到盛夏较为炎热的五月至九月时,制作出来的沙谷米基本已经少有库存。
沙谷米的制作过程简单而又复杂,目前乾江手工制作沙谷米的原料仍是状元薯和番薯,将这种薯打成粉,加上一定的水相互搅拌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在粗孔的筛子上来回抖动,被水软化的粉团就会从筛子的圆形的小孔慢慢散落开来,形成小圆球,这就成了沙谷米的初步的雏形。
初成雏形的沙谷米多是小小的颗粒,形状显得圆而各异,但大多都相同,密密麻麻犹如肉团般让人心悦。但形成小粉团只是前置制作工作的开始,也只是整个制作过程中较为简单的步骤。
将原先形成的小圆团的雏形放进锅里,堆上旺火,来回不停地翻炒,整个翻炒过程最少需要持续二十分钟左右,翻炒中要使得各个颗粒都务必达到受热均匀且颜色都呈现出黄黑均匀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过程中也要不时需要在铲上抹上油,确保每个颗粒都吸收到油而不会轻易出现焦糊等情况。
这是一道复杂的工序,没有经验新手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只有一定制作经验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翻炒和磨练才能让炒出来的沙谷米受热均匀和颜色好看。
阿姨边翻炒边和小编介绍,每年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大家都对乾江沙谷米的名声斐然而来,随着北海和合浦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合浦都会选择到乾江来,除了吃狗肉以外,更要探一探大名鼎鼎的乾江沙谷米制作过程,并相约买上几斤,多则十几斤以作纪念。
翻炒完毕后,为了使小面团发大并具有柔韧性,将炒出的颗粒放到另一个锅里,加上开水并偶尔翻一翻,焗至10分钟左右,便可以捞出。
经过成团,翻炒和闷焗前三道工序后,出来的沙谷米已经初步成型,颗粒颜色大多和大小大多已经均匀和黄黑。
在另一边老旧的祠堂里,已经初步的做好的沙谷米摆放在过道和两边,由于祠堂两边阴凉和通风,就成了理想的晾干地。整个祠堂摆满了接近完成的成品。据主人介绍,目前小作坊四个人每一天,就能制作接近400斤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