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过。。.. 我常去。一点也不好玩,到处是垃圾。。 那里有地方钓鱼无客家文化:合浦客家清明习俗(多风俗图)
合浦客家清明习俗陈海春
清明节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并一直传续到现在,它以扫墓、祭奠为主要活动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人在清明当日“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各携枣锢、炊饼、名花异草、山亭戏具,鸭卵鸡刍。”
合浦的客家人,大多迁自中原,他们从中原带来了传统的儒家文化,重本溯源,“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所以,每到清明,客家游子哪怕是远在天涯海角,也要赶回家乡拜祭祖先。正如一句诗中所说:“清明无客不思家。”
清明拜祭祖先,一般称为“扫墓”。两广说白话方言的人叫做“拜山”,广东省湛江地区的人称“扫山”或“拜青“。而客家人则称为“挂纸”,即把一些经过打戳的黄纸(客家人称为“龙神钱”,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纸钱)压在坟顶和坟墓的周围。《岭南杂记》中就有“宗孙盛者(坟顶纸)如积雪”的记述。清末梁鸿勋《北海杂录》:“清明节届,家家上踏青之鞋,虽幼女少妇,均随上坟挂纸……”,文中记载的“挂纸”,说的可能就是客家人的挂纸,因为似乎只有客家人把扫墓说为“挂纸”。
合浦客家人的“挂纸”分两种,一种是大宗族的“挂纸”,又称“挂众纸”,还称“祭山”、“消蒸尝”;一种是小家族的“挂纸”,即兄弟叔侄聚在一起“挂”自己的祖先。
通常的“挂纸”,祭品有香烛、鹅、猪肉、饭、酒、茶、纸鞋、纸衣、纸钱等。每个墓地按男左女右在坟后侧设有一个土神(后土)。先是把墓地及后土打扫干净,在后土及墓地压上龙神钱、烧香烛,然后设祭品,先拜后土再拜墓地,祭品后土略少。拜祭顺序是:把祭品放在坟前,倒上茶,然后斟上三遍酒,子孙各拜三通,之后是烧纸钱,待纸钱点燃,随之燃放鞭炮。客家人有这样的说法,点蜡烛是让地下祖宗见路,燃放鞭炮是驱赶孤魂野鬼。诸事完毕,把酒、茶倒在坟前,亦有人在“后土”埋入一些鹅血,意使后土得血食而兴旺。
“挂大众纸”即祭山,客家人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消蒸尝”。 蒸尝,“蒸”指冬祭,“尝”即秋祭,后泛指祭祀。《国语·楚语下》:“国於是乎蒸尝。”《后汉书·冯衍传下》:“春秋蒸尝,昭穆无列。”《后汉书·冯衍传》:“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蒸尝,昭穆无列。”在北海、合浦,只有客家人拜祭祖先说“消蒸尝,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风俗可见一斑。合浦的客家人在封建时代,每一个宗族都有蒸尝田产,也即供祭祀用的田产,多的每年有三四百担谷,一般的也有几十担,这些租谷就是用来供每年祭扫祖墓之用。而现在,没有了蒸尝田产,每年的宗族祭山,就靠每家每户捐合,有多出多,有少出少。出钱出物者,名字可上祭文,不出钱亦不出物者,不能上祭文,也不能够分吃祭品。客家人的祭山,仪式及先后次序和一般的“挂纸”基本相同,只是阵仗较大。祭祀当日,全村出动,杀猪宰鹅,买菜煮饭,折纸钱、写祭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醒狮奔跃,旌旗飘动,可谓热闹非凡。
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早在黄帝时期就已有之,《礼记·祭法》中就有记载。扫墓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迷信,而应视为是纪念先人的一种形式。尊祖,可使后人不至“数典忘祖”,能使整个中华民族凝聚起来,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1
2
3
4
跟着海春可以学很多东西呢。 你以为老翁是吹出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