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1-3-1 22:56:44

童年印象……

民声一族 发表于 2011-3-2 08:55:12

很怀念童年时在乡下外婆家吃外婆做的三角麦煎饼和面条,其实三角麦就是荞麦,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食品.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3-2 09:18:54

原帖由 以后的以后 于 2011-3-1 20:33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很有墨水呵呵我也是讲崖的
倒点给大家分享。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3-4 11:29:29

客家文化:客乡行之“曲木客家土围城”{刊登于3月4日《广西日报》}(多震撼图)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1-03/04/content_510243.htm
                           曲木客家土围城


                         陈海春
  
    合浦县的客家人根在中原,他们都是从北方和中原迁移而来的。
  三百多年前,合浦的客家先祖,为“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一根扁担,几件破衣,几只烂碗,携妻带子,从中原大地,到福建,到广东,一路辗转迁徙到现合浦县,历经两三百年,终于选定这一方山青水绿、草木华滋、五行俱足之地建筑家园。这里,最初只是几间茅屋,几块荒坡,几棵野树。当然,还有土著的敌意、野兽的吼叫和土匪山贼的刀光剑影。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野兽的侵扰从而安居乐业,客家人遂将闽粤祖地建土楼而居的传统发扬光大,众志成城,一担担黄土,一筐筐沙石,两块夯板,几根粗木棒,夯筑起土围城,聚族而居。
  合浦县有客家人40多万,客家人留存下来的客家土围城主要分布在曲樟、公馆、白沙和闸口,而其中又以曲樟曲木村的最为典型。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林刚认为,曲木土围城是广西第二,桂南第一的一座客家土围城。

曲木客家土围城的所在地曲木村内,背山面水,距六湖水库约500米。它由“老城”、“新城”两部分构成,城内的居民均为陈氏。现围屋的整体保存基本完整,大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据当地陈氏老人记述,客家人陈氏十五代祖陈瑞甫从福建省迁至合浦县曲樟乡(当时为公馆六湖垌),为防御贼寇和本地异姓势力以及野兽的侵扰,于是参照福建客家祖地建围楼而居的传统,于清光绪八年(1883)八月率领陈氏族人修建起了“老城”,后因人口发展,“老城”已不能适应,又于清光绪廿一年(1896)建成“新城”。
  曲木土围城的“老城”与“新城”均呈长方形,整座围城的四周均用夯土高墙围合,整体布局由两个长方形平面组合构成,属方形客家围屋类型。城墙均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所谓的夯筑,就是用木板把泥沙围住,然后用杵在上面把泥沙舂结实)而成,高大厚实坚固。城墙最高处为10.5米,最矮处高7.1米,另有两处量得高度分别为9.25米和8.33米,平均高度为8.795米;厚0.86米。厚度符合“每墙厚三尺”的规制。而如果按照“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也就是说,要夯筑3米高的墙,必要筑1米厚的墙,高厚比为3:1)的规制,陈氏客家人的夯筑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围墙内的房屋均为单层,悬山顶,屋面均铺盖小青瓦,木椽、榇、房屋的墙壁,除中座祖公堂全部使用青砖外,其人均为夯土或土坯砖、火砖混合筑成。房屋布局“老城”为“二横二堂”,新城为“三横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各房屋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堂(客家人称为祖公厅)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住房分主人房、长工房和丫头房,主人房又分内室和外室,各种规制不得逾越。围屋内还有水井、晒场、粮仓等。
  “新城”的祖堂前厅大门现存匾额一块,楷书“待诏第”三字,后厅为祖公堂,现存横匾一块,楷书“春酒介眉”四个大字,取意《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落款:前为“赐封登仕郎文山先生暨德配张孺人秩开一双寿”后为“光绪十三年正月宗弟兰彬拜祝”(钤印章两方)。老城大门对联楷书:“有虞世泽,敬仲家声”无落款,但据说亦是陈兰彬手迹。(陈兰彬,清咸丰三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刑部主事,后出使古巴,曾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有中国“第一任留美学生监督、第一位驻美公使”之称。)
  土围城的防御非常严密。整座城只开一个大门,设有板门、闸门、便门、栅栏门等3道5层式的连环防卫门,当碗口粗的横木齐齐放下时,就是膀阔腰圆的汉子也只能望而兴叹了。土围城墙四周不开窗,只在墙按不同的方位上开有多处枪炮眼,城垣的四大转角处及城门上面都设有碉楼,碉楼多数都高出土围屋一层,堡体落地。内墙半腰筑有供守卫行走的通道(俗称“跑马道”),将整座城墙、四角的炮楼及各枪眼处紧密联系相连起来,使整座城成为一个统一而严密的防御系统。
  今天,土围城已不是如临大敌般的土围城,现在的土围城内是一方既独立又开放的客家风情园,内有滋养生命的老井,有朗朗吟诵的书声,其间还有鸟叫、虫鸣、犬吠、牛哞,是一曲乡村的天籁之音。走在土围城中,客家人的风柜、石牛(碌碡)、水烟筒、石碓,还有牛车、犁头、耥耙、挂在屋檐下的竹篓和飘在灰青瓦脊上的袅袅炊烟,令人胸际间充满乡愁的感怀。土围城外,淡淡的清风中,田间地头,客家汉子、客家女人正在辛勤劳作,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唱着“厌艾艾,担塘泥……”的客家童谣,恍惚回到黄金般的童年时代。
  客家人经历过太多的乱世,为找一个安全之地,他们颠沛流离,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不安全,所以他们对陌生的地方存有戒心,总是在太平中看见乱世,总是害怕被侵占和掠夺,这沙石夯筑起的围墙里面隐藏着辛酸和不安全感!这沙石夯筑起的围墙里面寄托着安居乐业的期望!
  土围城,是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能量的完美发挥。高高的土墙密密的人家,世代的客家人就在这围墙里长大。土围城是客家文化和建筑的一个奇观,是客家人筚路蓝缕、不屈不挠开创基业的历史见证,也是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象征。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以祠堂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土墙为屏障,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1
             2
          3
               4
                  5



以后的以后 发表于 2011-3-4 13:50:24

咱也是陈氏   也是讲崖但是不是合浦的   钦州的   呵呵   宗亲们好奥

木子-11 发表于 2011-3-7 14:17:49

小时候经常听的故事今天终于又看了很怀念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3-9 09:20:51

客家文化:客家四大书院之——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 (多图)

客家四大书院之——
                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



                         陈海春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一般认为,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中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这种书院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搜集、整理与收藏机构。唐代以来,官学衰微,随着明经科地位的下降,经学教育不受重视,而进士科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日益重视读书作文,并兴起了隐居读书、习业山林寺院的风尚。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创办了书院。由于禅林大师讲经说法,四方僧徒、信士云集于此,这些私人藏书、读书的书院逐渐演化为学者讲学授徒,士子读书求师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具有了学校性质。
    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境内已有几所书院。北宋时期,书院普遍兴起,南宋时,书院有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书院制度。元明清时期,书院继续发展,书院制度日趋完善,直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一千年以上。后,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又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不是古代意义上的书院。

    合浦的书院最早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廉州知府韩莺创建海天书院。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合浦前后共设有书院三十余间。其中,有名的有海门书院、龙门书院、味经书院、和融书院、珠瀛书院、三益书院等等。
    合浦的书院可分六类:一是廉州府建,二是合浦县建,三是乡镇乡绅筹建,四是绅士合资共建,五是名士自建,六是各姓氏宗族修建。
    合浦的客家人共有四大书院。它们是:廉湖书院、太邱书院、文治书院和东山书院。
    本文主要介绍廉湖书院。
    话说在清代,书院教育有很大发展,雍正末年以后,在清朝皇帝的提倡和各级官府的支持下,全国新建了许多书院,书院制度也更为完善和更加官学化。
    当时的曲樟叫做六湖垌,垌东是莽莽苍苍的钦廉名山大廉山。六湖垌有六个自然湖泊和一大片一大片美丽的田野,田园风光妩媚无穷,溪河纵横、草木鱼鳖、崖谷汀洲、鹤啸鸟啼、鸳鸯戏水、泉流如歌,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六湖垌,地肥水美,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东有公馆及连通州、县的公路,西北有南流江水运及繁华的新渡古圩,沿路沿江的商贾比较昌盛。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安居乐业,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加之有著名的大廉山,一些文人志士便考虑在此兴建书院,以教育子孙,传承文明。清朝嘉庆年间,就在此间诞生了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正月,由大廉乡绅彭汉光议建廉湖书院,经廉州知府核准后开建,第二年四月落成。是合浦东片客家地区最大且较早的一家书院。
    廉湖书院(又称樟木书院,当地人则称为红岭书院),其位于今公馆至曲樟公路上属樟木村的一个叫红岭的山岭上。
    之所以称廉湖,一是因为座落在大廉山上,二是面向六湖垌,故称廉湖书院。
    红岭的不远处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风水学上认为主文章秀士,利科甲。岭的西南、东北有两条溪水向西北偏西方向汇流经高豪村委注入当时的龙头江,是世人所说的风水宝地,文脉强盛。故把廉湖书院选址在此。
    书院有“三大事业”,即教学、藏书和供祀。书院的主要建筑也与此相应为讲堂、藏书楼和供祀祠。
    廉湖书院为四进大合院,全为石、木、砖瓦结构,分前、中、后堂和两边厢房,最上座正中厅是孔子像,两边有塑龙(就像合浦县城孔庙里的那两条塑龙),由读书人年年烧香供奉;中间座为讲堂;两边厢房为宿舍和伙房。
    书院群山环抱,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
    书院经费原由官府拨付,后经多年积累,购置田产,称学田,学田遍及乘马岭下的今公馆廖屋村周围、六湖垌及寨圩。
    书院的生源来自广东的合浦、北海、合浦寨圩(今浦北寨圩)、遂溪、海康、海安、海南、广西(老广西)博白、陆川特别是大廉、六湖两垌等地,都到这家书院读书考功名。有的学生还是骑马、坐轿来的。
    可以说,廉湖书院赫赫有名,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都以到廉湖书院讲学为荣。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及教学水平,书院人才辈出, 9人读书10人中功名,连伙夫都考上功名(秀才)。这其中传说:当年书院某年的高考,九名书生参加应试,一名书院伙房工亦求参考,考官想戏弄他一下,便允许给考卷一张,最后是连伙夫也考中了,一时便传为佳话。
    书院蛟腾凤起,人才辈出,而其中又以陈竹书为最突出者,其《祭江文》和《祭鬼文》惊天地,泣鬼神。六湖垌新渡,是南流上的一处重要渡口,某年某日却发生沉船事故,人们便请廉湖书院的举人陈竹书写祭文祭江祭鬼。其中的《祭鬼文》中有说:“汝亦有父母兄弟,汝亦有妻孥子媳,忽闻再误,含恨九泉,于汝安乎?……噫嘻!……曷若放下屠刀,立解池中浩劫。所以今日者,乞九天之法雨,为汝拔除;建五丈之幢幡,为汝超度。”意思是说,鬼啊鬼,你们也有父母兄弟,整死别人,人家的父母妻儿将如何生活?如再在江下搞鬼,拉别人浸死,于心何忍?何不放下屠刀,得到超度。说得义正辞严,合情合理,使江下之鬼哭了三天三夜,从此新渡江再也没有出现沉船事故。
    又有陈光邦老师妙对博白的朱先生,前面一文《“朱先生一串牛头”——廉湖书院陈光邦的妙对》已说过,不再重复。
    今浦北县石冲镇坡子坪的香翰屏也曾在廉湖书院读书。
    香翰屏,别名桂祯,号墨林(蒋介石赐),有半个书生之称。先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国民党四全大会中央监察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广东中区绥靖委员、广东绥靖副主任、第四路军副总司令。1936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授予香翰屏中将(后加上将)军衔。
    廉湖书院又是传播文化艺术的地方。著名的《客家木鱼》就由此传出。
    话说有一年,廉州知府康府(康基田)亲驾书院督察“三年一试”的功名试。一来自广西博白的考生缪单坊,才貌出众,试毕在书院闲逛,孔夫庙前巧遇金牡丹,两人一见如故,互赠信物许愿终身,金牡丹女以钗赠予缪单坊,缪单坊身无物件,即指孔夫堂上木鱼说道:吾无俗物托付,就以木鱼击拍的“鸳鸯对凤凰”为对接信号。此后,金牡丹与缪单坊一别又是三年。缪单坊中举骑马访书院已查无金牡丹音讯,他以“鸳鸯对凤凰”一首官府歌谣为曲,填词“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牡丹花”,成为著名的《客家木鱼》——金牡丹女。从此,廉湖书院试前试后都唱“金牡丹女”,并流出民间,流传几百年。
    廉湖书院光耀一时之后,时间来到光绪三十二年,廉湖书院被改为合浦县大廉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合浦县大廉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解放后,书院被一些人认为影响风水拆毁,剩下烂墙根,后改办成林场。书院则由红岭迁往曲樟泥岭,改为泥岭小学,现在改为曲樟中心小学。
    几百年来,廉湖书院人才辈出,这足可证明,无论是立院之根,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书院都有它的神奇之处。它曾是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它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在古代的文化传播中立下功勋。为钦廉地区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转载)


曲鸣 发表于 2011-3-9 09:28:57

山水不错,有山有湖,可以开发搞搞农家乐旅游,让人钓钓鱼,吃吃农家菜,既可以促进合浦旅游,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大家应该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有实际意义

曲鸣 发表于 2011-3-9 09:30:06

先让人注意它的外貌,才能引发人对其内涵的兴趣~~~~

花开花落 发表于 2011-3-9 12:04:44

我只想问那个湖在那。。

可以不可以钓鱼呢。。
页: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查看完整版本: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