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经常被合浦大廉垌、博白县等客家地区的妇女用来规劝家人要“金盆洗手”,远离赌博。
伟大啊,又是客家的
这是正宗客家的。 我小时候听奶奶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十几年了现在有个别情节有点遗忘了,
这个故事现在还在我们这边一代代盛传。。。
客家文化:年三夜四——合浦客家人中蕴含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俗语(图)
年三夜四——合浦客家人中蕴含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俗语
陈海春
言简意胲的俗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寥寥几个字,往往就形象的喻述了要用许多言语才能表达清楚的事情,甚至还可以高度概括一个生动而又曲折的典故,进而还可以引申出某种精僻的哲理。俗语,这一笔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其常用性和高效性,实在是令人惊叹,更令人折服!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老百姓口头流传的语句,反映着各个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它们遍及各个领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无不渗透着人们的聪明才智。俗语正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整个中国如此,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方言也有不少类似的“俗语”,如我们北海客家人中,年快到了,就有一个俗语叫做 “年三夜四”。
这个客家俗语,意指年关即至,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要出差错。也表示时间紧逼,各项工作要抓紧完成。
年关将至的“年三夜四”这个词,在北海客家地区经常可以听到,它没有指具体的时间,是泛指年二十几到年三十这几天。
北海客家地区当时间来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几的时候,就叫“年三夜四”,到了“年三夜四”就要置办年货,年三夜四的这段时间大家都没有空闲。
当年的客家人,烧的是山上砍下来的柴火,所以,年三夜四,必需准备好过年这段时间要烧的柴草,并特别要准备好做大米乙、蒸发米乙所需要的耐烧的柴头。
年三夜四,又必是搞清洁的时间,一者要洒扫自家门庭,二者村中和各条道路特别是村口的那条道路,一定要打扫干净。记得小时候,每到年三夜四,我们这帮小孩子就要从家中拿出扫把、锄头及铲,对村口的那条泥路进行打扫,铲除两边的杂草,扫净道中的垃圾。
年三夜四也是指新年即将来临,提醒人们该置办年货,准备开心过大年,以免到时候过年的时候发现缺这缺那的。所以年三夜四的这几天,大家基本都是天天去趁圩。年前的最后几天,圩就非常热闹,大街上到处都是卖年货的和买年货的,大家都是赶在这个时间准备过年的东西。所以这几天,坐船去趁圩的,坐车去趁圩的,船上、车上都是香着一种很特殊的味道——香芹,因为这种菜的香最浓。同时,又还可以听到鸡叫、鸭叫声。
年三夜四也意味着客家人开始做米乙过年了,客家人做的米乙有:大米乙、发米乙、饭心米乙、烘饼……那时,客家山村还没有电,做米乙需要把糯米踏成米乙粉,把米砻成米乙水,所以这个时候,碓房的碓以及石砻也就成天介地响起来,甚至于通宵达旦。
年三夜四的年三十,客家人除了在自家的屋门贴对联外,还在各土围城的门楼贴对联。因为这种对联的特殊性,集市中是没有卖的,所以必须买回红纸,请村中有文化能写毛笔字的人按约定俗成写对联。如我们陈姓客家人,门楼的对联是:“光照祖德,远贻孙谋”,横批:德星第。又如某村如出过大人物,又可根据实际自拟对联,职曲樟乡璋嘉岐山背村,因出过一代名将陈铭枢,所以村中门楼的对联是:“岐龙灵秀隐将相,山峰奇特毓贤良”,横批:上将第。对联写好后,一些平时选定做家族时务的人就拿了去贴在各个门楼上。
同样的,在年三夜四,小偷、贼佬也是在这个时候没有空闲的,在年前大捞一把好回家过年。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是需要注意自己的财物安全,弄不好家里准备过年的鸡鸭等被贼光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年三夜四的意思是指年关将至,凡事都要小心,千万不要出差错,以免弄的过年都不愉快。同时,年三夜四还是提醒各人,年到了,要注意自身安全,别出什么意外。
悠久的北海客家文化,成为孕育客家俗语的深厚土壤,客家俗语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是北海客家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劳动者生活和智慧的结晶,是北海客家无数人的集体创作,也是民族语言艺术的精华,其口耳相传,影响广泛。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1-31 17:31 编辑 ] 本地人叫年三晚四,一直不知道是啥意思,今天见楼主这么一说明白了
客家文化:捡炮•买炮•做炮(图)
捡炮·买炮·做炮陈海春
昨天一位堂弟来我家玩,聊天中说起在村下过年,我问:“简时哀屋夸(现在在家里)过年不知还爽(得意)吗?”堂弟答曰:“大了,没什么好玩了,比不上小时候捡炮时得意了。”这使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年时捡炮时的情形,并引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就想起许多事儿:放鞭炮、捡炮、买炮、做炮……尤其捡炮的事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
自己还是十左右岁学生的时候,广大的农村还不像今天这样富裕,父母亲不会给很多钱买鞭炮烧,要想有炮烧过瘾,就得去捡炮。
除夕晚上,吃过年夜饭,大人们不是聊天,就是做大米乙,小孩子们没事可做,就准备着第二天一早捡炮。于是等啊等,但白天玩累了,躺在床上不久就睡着了。
天摸索(客家话,天朦朦亮),我们也还睡意朦胧,突然一阵“哔哔叭叭”,老厅下(老祠堂)开始烧炮了。——我们村下,每年年初一都是老厅下先烧炮,而且是一封接一封地烧,烧得老厅下第一座天井的炮纸一个早上下来会是厚厚的一层,足有十几厘米厚。
我们听到炮响,一个翻身,下床,冲出大门,就朝老厅下跑去。
一到老厅下,那里已经围了几圈人,从人缝隙里钻进去,非常认真地听着和看着烧炮,其实是心里希望炮尽早烧完,好跑进天井里捡炮。
一封炮烧完了,一群小孩子冲了进去,去抢着捡炮,当然是先捡中炮,中炮较少,中炮捡完,便捡小炮。
捡炮也有危险的时候,当炮声刚停之后,有的炮“慢引”(客家话,火索烧得慢),还会有一些炮没有立即引爆,当你准备捡的时候就响了。更有让人可怕的,就是炮捡到手后响的。有一次,我刚把一只中炮刚捡到手,炮就响了,好在炮的威力还不大,右手炸得麻木,反而不知道疼了,好几天才好。虽然有危险,捡炮的乐趣依然吸引着孩子们。
一个早上下来,各个小孩子都捡了一堆炮,有细炮、有中炮,搞得好还有一两个大炮,有的有“引”(火索),有的没“引”,抱在怀里,把昨晚刚穿上的新衣服都给搞脏了。
把一堆炮抱回去,有引的便一个个烧了,没引的便撕开炮纸,用火把火药给“洗”(客家话,意思是把火药给引着)了。“洗”火药时,一阵火烟,也觉得好玩。
把捡来的炮烧完后,吃过早饭,拿了父母给的钱,去合作社买炮烧。
那时候的炮好像没有现在的那么大封,多数是排炮,小孩子当然也只能买排炮。买了排炮,撕了包装,一排整齐、红通通的炮就显现在眼前,之后是小心翼翼地一只一只地把炮拆下来,装在裤袋里,用火柴点了烧。一只点着后,把炮抛在半空,只听到一声清脆的“叭”;一只点着后,把炮丢在地上,只听到“哔”的一声,声音喑哑;一只点着后,把炮扔到水里,只听到“卟“的一声,水面起了几只泡泡;把炮插在一堆牛屎上,一点着,赶忙跑开,不久,“叭”的一声,把牛屎炸得稀巴烂;又把炮装进竹筒里,点着后,只听到一声小小的“叭”声,竹筒裂开了几条缝……
过了几天,我们便开始做炮。
那是炮烧完了,又没剩几分钱了,又闲得无聊(那时好像没有寒假作业),便想着做炮。
做炮三元素是:木炭、硫磺、硝。
首先是用剩下的钱买回硫磺。
我们村是山区,又值天冷,老人们要烧火炙,正好有木炭。捡来木炭,把木炭压碎,压“幼”(客家话,意思是压成粉)。
硝在哪里有呢?
村下多的是牛屋、猪屋,在牛屋、猪屋老旧咸渍墙上,有着一层层的灰白灰白的东西,像是食物发了霉似的,那就是硝。一个人用纸在下面等着,另一个人用篾在上面刮,不久,就可刮下许多的硝。
把以上三样火药三元素准备好,便把这三样东西和在一起。和的时候,有的伙伴说应是硝多些,有的说应是木炭多些,有的说应是硫磺多些,没个准数,但最终还是把三样东西混在了一起。
和好火药,我们便做炮筒。
把那些不要的学习本子割成条状,然后卷在一支铅笔上,压紧,用口水贴住,抽出铅笔,就成一个炮筒。
把火药倒进炮筒,放进火引,压紧,就做成一个“鞭炮”。
拿出去一烧,火引倒是烧着了,但“鞭炮”不响,又烧另一只,还是不响……记得,那时候,好像没有做过能烧得响的“鞭炮”。
现在慢慢想来,也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直没弄懂。
唉,俱往矣,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孩子再也体会不到20多年前的像捡炮、买炮、做炮那样的乐趣了。
等着捡炮的客家大细(小孩) 做炮做枪,公馆都出名能. 原帖由 总江大桥 于 2011-1-31 19:37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本地人叫年三晚四,一直不知道是啥意思,今天见楼主这么一说明白了
额~~么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