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838# 陈海春 的帖子
陈铭枢为家乡做过很多有益的事是事实。但说他最杰出的说不过去,那些为合浦解放而献出生命的人会怎么想年?回复 871# 5620008 的帖子
小朋友。 你知道合浦解放前多富裕么?解放瓜分富人财产,才是合浦穷困潦倒的开始。可耻下场!每次电话都是正巧在维护!7天了还要多少7天?
可耻下场!每次电话都是正巧在维护!7天了还要多少7天?广西合浦华泽水务经营有限公司风格高广西合浦华泽水务经营有限公司风格高,从2011.01.01文蔚坊开始停水7天,投诉电话7272700打26次,每次态度端正好,但无人过问,请可怜用水用户??????????????????如挖井取水,是否水电局取消?
回复 872# 煲仔饭 的帖子
在这里不想和你谈这个问题。客家文化:客家农民烧草皮(图)
客家农民烧草皮陈海春
那是一种依偎着贫苦与艰辛的劳动,缠绵在历史与时间的记忆中,再也不会抹去,一直躺在记忆的深处,一到冬天,它就发酵为一股浓浓的记忆老酒,在胸际中萦绕。
我说的是客家农民烧草皮。
每年春天,当大地万物复苏,客家农民就要开始一年的艰辛劳动,种各种作物:芋头、番薯、花生、黄豆等。种植是时候一定得放些肥料,精细的农家肥是用来插秧的,这是主粮。那么这些农副作物用的肥料只能靠牛屎、猪屎、狗屎再加点石灰,还有一种肥料,那就是草木灰。
草木灰的得来,有一种方法是,烧草皮。
那时候,客家农家每年用的草皮灰不少,秋收后入冬前就得锄草皮了,晒干后待烧灰备用。
我们村有一处地方叫做岭岗坝,坝,即草坝,入冬前期,太阳还是很猛的,我们去岭岗坝锄草皮(客家话叫做脱草坯)。
找到草好的地方,在草地上连草带泥铲出一块一块的草皮。锄草皮的农活也不是那么容易学到手的,也算是一门“技术”性农活。大人们锄的草皮大块而很薄,草也特浓,这样草皮烧出来的是灰多泥少,肥力大。而我们小孩子锄的草皮很厚,而且小小的不成块,有时只是一撮草,有时只是一些泥块。
大人们说,用铲铲并不就很好,最好的方法是,用锄头在一块适当大的草地上,围着在四周锄开,然后用铲一铲,一块大小适宜,又不带多少泥的草皮就可铲出来。我们也就学着做,还真灵,铲出来的草皮又大又完整。
我无法追究,是谁发明这种积肥的方法的。泥土加上一点点柴火煅烧后洒在泥土里就成为肥料,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可以想像的是,这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或思索得来的,这中间其实也凝聚了客家农民、中国农民的生产智慧。
铲出来的草皮,要整块翻过来,摆在地上晒。
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到隆冬时节,草皮已晒干,人们就可以进行烧草皮了。
首先是担来几担灌木柴,必需是灌木柴,不能是铁芒箕柴或其它容易烧完的柴。这些木柴,可以是松枝柴,可以是扫把柴或一些杂七杂八的树枝或灌木柴。把木柴放在泥地上,然后把草块一块一块的围着木柴从下往上堆,一直堆成金字塔型。
小时候的我们,是玩泥沙长大的,这种特殊的玩泥沙,吸引着我们。有时草块堆到半中又一块一块的滑下来,我们就跟在大个屁股后面一块一块地捡起往上摆。看着那些柴木慢慢的被掩埋了,只露出半个头,似乎感受到什么,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感受到。
草皮堆好了,人们就在泥堆脚下挖出一个小洞,把里面的柴木烧着。慢慢的,晒干了的草皮也就跟着被烧着了。
烧一个草堆要好一段时间。
在那寒冷的冬天。我们缺衣少裳,每天早上去上学,是在六点多钟,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啊,早间还下了白头雪(霜)。我们上学经过燃烧着的草皮堆,就都纷纷走近去,扒拉出一片已被烧红的泥土,围在一起烤火。烤火啊烤火,只是,暖的是手和前胸,面背后还是冰冷一片。
烤啊烤火,上课钟响了,还不想离去。于是也就往往迟了上课,也迟了智慧的到来。
有时,还会从家中拿来番薯和芋头,放在火红的泥炭中煨。一时又煨不熟,而上课钟又在催。就只能把番薯埋在火堆里,匆忙的去上课。课间也就心神不定,记挂着火堆里的番薯,盼望着快下课,好让我们去扒出煨熟的番薯来吃……
也许,我的没智没慧,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唉……
草堆烧成灰后,人们就把这种灰肥担回到肥料他库里,等开春时种作物用。
这种劳作——烧草皮,随着冬天的到来,一年一年,一冬一冬,伴着客家人的铲和锄头,简朴而艰辛,来了又去,去了一来……不过,现在,没人烧草皮了,因为时代进步了。
烧草皮,已成了往年旧梦。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1-7 08:43 编辑 ] 印象好深刻,最喜欢那味道了 不清楚
在家里都没看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