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在1949年之后,特别是在1954年之后,只有“委员”一类的职务,说好听点儿就是“花瓶”而已。更何况这老兄因为敢说,特别是敢指名道姓地批评毛,被戴上了“右派”帽子,成了“敌我矛盾”。
韦国清是什么人?广西区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开国上将。毛就不用介绍了吧?毛决定的事情,连刘、周、朱、邓等人都无法阻止,一个右派委员就能阻挡?就是YY,也不至于此吧?
百度百科“陈铭枢”词条中,有这样一段:1933年回国,与李济琛等发动福建事变,蔡廷锴不认同他的军事部署,他把蔡骂的抬不起头来,蔡后来私下说,反正十九路军是他陈铭枢的,他愿意怎么败掉是他的事。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
陈铭枢先生是值得尊重的历史名人,但他在60年代的中国也只能算是一个“看客”,没什么份量的。
60年代中期中国是什么样的政治形势?如果你年轻不了解,问一下你的父辈。 原帖由 总江人 于 2010-11-22 01:04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做梦呢?醒醒吧。
陈铭枢在1949年之后,特别是在1954年之后,只有“委员”一类的职务,说好听点儿就是“花瓶”而已。更何况这老兄因为敢说,特别是敢指名道姓地批评毛,被戴上了“右派”帽子,成了“敌我矛盾”。 ...
60年代我爸爸刚刚出生,他也不知道!
哦?你不是在问我。
历史历史味道太重,我还是喜欢吃咸鱼送粥
客家文化:客家儿童游戏——跳大海(图)
客家文化:客家儿童游戏——跳大海(图)跳大海
陈海春
冬天到了,暖暖的冬阳和阵阵小北风一吹,形成一种怀旧的氛围及情绪,就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我们儿时,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玩跳大海。
我们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那时正是整个国家都经济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山村的客家少年,生活更是艰难。没有电视,没有变形金刚,更不要说电脑了。那时,各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无暇照管,都是“大孩看小孩”。平时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多。放了学,邻居几家的孩子凑在一堆,便是一小群。那阵子,谁家都不宽裕,根本没有什么玩具,可孩子们却有玩不完的游戏,整座山村的东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一泥,都是我们的玩具,如打尺、排令子、打企落(打陀螺)、踢山羊、跳大海、玩树胶丫(弹弓),有说不尽的乐趣。
跳大海是最廉价的游戏,也是我们在冬天里最常玩的游戏,因这种游戏可以暖身。
星期六下午(那时星期六上午还是要上课的)、星期日或周一至周五的下午,那时我们下午四点钟就放学了。如果不用去打柴或放牛,或如果偷懒,就可三五人或七八人相约去跳大海。
来到地坪或禾坪,用瓦片、石头或粉笔在地上画出海。海分四个“海滩区”,上面二个,下面二个,中间是一处深海区,深海区两侧是两个可供休息的“桥墩”。
玩的人数在2人以上,分先后次序进行。
比如我先跳。拿一块瓦片或石子站在第一个海滩的外面,也就是岸边,把石子丢到第一处海滩,然后单脚跳进去,把瓦片慢慢踢到脚尖前,把瓦片踢出去。瓦片踢出去后,人跟着跳出去,捡起瓦片,把瓦片丢到第二个海滩处,单脚从岸边跳到第一处海滩,又再跳到第二处海滩,跟着把瓦片踢出去。跳到第三处海滩时,中间可以在深海两侧的桥墩上休息一下,姿势就是两脚叉开,站在两侧略微停一下,回来时亦如此。第三处跳完,跳第四处海滩,整个海滩跳完了,就可以在第一处海滩的旁边划出一小块地,算是自己地盘,下次跳时可以在此停留休息。
在此过程中,若将石子投出指定区域或触及界线,或单脚跳时另一脚触及地面,或双脚停歇时有触界行为,都算犯规。违规者,就要让位于下一个游戏者去跳。
跳第一第二处海滩比较容易,跳第三第四处海滩就有一点难度了。瓦片丢过去,可能丢出了界,可能不巧就压在了界线上,也可能丢到了另一处海滩,单脚跳向前时,可能就会碰到了界线,把瓦片往回踢时,可能就踢不出去,或者跳着跳着,那时还是小孩子,腿就酸软了,特别是跳到最后,海滩上几乎都是大家划出去的地盘了,连转脚的地方都小了,就更难了。
跳到最后,当然是谁取得的地盘多谁算赢了。
跳大海,承载着我们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温馨,很单纯,也很灿烂。一处模似的大海,一个小小的瓦片就是一个游戏,实在是再廉价不过的了。如今的孩子,玩过许多高档的玩具,也玩过许多现代的网络游戏,可谁又能肯定,他们真的比那时的我们开心快乐呢?这种与自然,与天地和谐的游戏,或许更加快乐!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这样玩孩童时代多好呀 一毛钱的公仔玩一个星期 但是现在的我们 玩的都是命呀社会变得太快了 我又想到了2012 2012 快来吧!!!!!!!!!!!!!!!
welcometo ear welcomgtochina
[ 本帖最后由 阿卑 于 2010-11-24 19:59 编辑 ] 看了LZ的标题丶 我只想说: 别TMD什么都说是客家文化, 泥马戈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