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说曲樟...一个鸟不拉稀的东西。。就没别的客家村了吗 不就有个什么陈将军的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朋友,有一个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至少离快乐和成功更近些。 原帖由 林冲 于 2010-11-18 14:57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既然要说客家文化,就应该说的全面点,合浦不止曲樟有客家。不要以为年长几岁就扮老水,,你懂的东西不一定就很多..虚心点,大叔。
我没有看到楼主有什么不虚心和不客气的地方,楼主也没有哪个地方扮老水,也没有说过他懂的地方比谁多,说一个地方好不等于说其他地方不好。
楼主只是介绍一个地方,并没有写客家文化的专著,全面与否并不重要。
朋友,我倒是觉得您的生活中比较容易烦恼,心态调整一下对您有好处。这是善意的,不想吵架,得罪之处请原谅。
[ 本帖最后由 goodtoseeyou 于 2010-11-19 14:02 编辑 ] 地型怪,风水都可以 原帖由 1898 于 2010-11-18 23:26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客家人杰何止一二?兄弟,也不要见怪楼主大叔总说璋加,因为其本身就是璋加人。也许他知道的只有曲樟、和璋加!
可以断言,到目前为止,北海最杰出的人杰就数陈铭枢。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0-11-19 15:57 编辑 ] 原帖由 goodtoseeyou 于 2010-11-19 13:50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没有看到楼主有什么不虚心和不客气的地方,楼主也没有哪个地方扮老水,也没有说过他懂的地方比谁多,说一个地方好不等于说其他地方不好。
楼主只是介绍一个地方,并没有写客家文化的专著,全面与否并不重要 ...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原帖由 担柴佬 于 2010-11-19 11:35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支持下楼主,事要一件件说,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完合浦客家人的故事~~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客家文化:合浦最典型的客家村庄璋嘉村(7)——人文深厚(多图)
人文深厚璋嘉古村历史文化深厚。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铭枢故居、陈氏宗祠,老君庙、真如小学等。
陈铭枢故居
略作介绍如下:
原为歇山顶、夯土墙的平房,共有14间,分前后两排,中间设天井,长34.3米,宽12.1米,是陈铭枢的祖屋,也是其出生地和少年时代的居宅。陈铭枢投笔从戎任师长后,有感于在村中无家可居的状况,陈铭枢回到广州后(此时陈铭枢已任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主席),便寄回钱款,嘱咐村中父老在他家原来的宅基地上按当时西洋传来的流行式样建起一座楼房。1958年因修建合浦水库,当时将该村列入水库的水淹区内,故将故居的大部分拆毁。
现经修复的陈铭枢故居,是一座充满西洋味而又古香古色的一幢二层的小楼,其地处村边,高倨在一个山坡之上,门前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跑马道,楼旁就是著名的客家土围城。整幢楼看来,坚固稳重,从中透出一种刚强的力量,就像陈铭枢诗句所说:“中有贞刚气贯虹”。
陈铭枢1965年5月在北京病逝。在他逝世前的那个春天,他还写了一首«莫恨»诗:“莫恨西山落,行空不受框。波涛翻没照,倏又耀东方。壮志真堪托,耻歌孟德章。”时空跨越,历史变异,而陈铭枢依然备受后人景仰,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照东方,其故居已成为一处红色旅游的景观以及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铭枢故居,陈海春摄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整个建筑布局适度,雄壮古雅,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集中体现了“姓各有宗祠统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客家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略)
陈氏宗祠,合浦最具人文底蕴的祠堂
老君庙
(略)
老君庙,陈海春摄
真如小学
据史料记载,民国十五年春,陈铭枢因事返乡,目观乡民贫塞悍朴,文风不开,深感民智不启,亟待教育之发展。又感于村民贫困而致儿童多失学,乃与族中父老商议设立一小学以育人才。之后,陈铭枢捐拨巨资,建筑校舍,是年八月兴工,民国十六年春校舍落成,并命名为“合浦县第七区立第三小学校”(简称七区三小)。“七区三小”的校名一直沿袭至1943年初,同年下半年,该校校长有感于陈铭枢(字真如)对该校的特殊贡献,征得校董会同意,将“七区三小”改名为“真如小学”。解放后,真如小学改为璋嘉小学,后因校舍已成危房,只好在今璋嘉村委所在地又重建一间小学校。现在,两处真如小学旧址均已破败。
真如小学是民国时期合浦县(包括现在北海和浦北)第一流的一间小学。该校校舍分上中下三座,中下两座,建楼一层。校舍为砖木结构,洋土结合,深含古意,别有雅致,内中设置,井井有条。校舍后面另辟一校园,面积五十余亩,除有操场外,还种有荔枝、龙眼、桃李、柑桔等树。学校教学设备齐全,除新旧报纸杂志外,另有三千多册各类图书;仪器有显微镜、天平秤、各种挂图及化学物理用品等,不下千件;学习用的标本有牛、羊头脑构造、肝脏乱结构和各种植物及其他瓷、铜、煤、铁等制造顺序图。该校师资力量雄厚,从校长到教师都是从广州聘请来的大学生。学校课程有国文、算术、政治常识、自然、历史、地理、英文、图画、音乐、体育、手工、园艺。学校注重德智体美教育,学校设有专门管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训导处,以“礼义廉耻”为校训,训词为:“礼:由规规矩矩的态度,进为严严整整的纪律,以造成共同一致的力量。义:由正正当当的行为,进为慷慷慨慨的牺牲,以争取国家民族的生存。……”编写有校歌,歌词为:“六湖英秀萃于斯,求学苦孜孜,将来学成后,献身为国奔驰,救国救民赖吾等,休叹力稀微……”制订有校规,规定不准打架骂人,不准讲粗话,不准随地吐痰……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学生虽为村童村女,但受山水影响,并得师长的得力教导,大都崇尚礼节,每于晨昏饭后,师生间同学间必行问候之礼,态度真挚恳切。学校在关怀学生生活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生活纪律——每于放学之际,全校师生一律集中于校前,整队训话后解散,大家顺次返去,鱼贯而行,有如蚂蚁出阵之势。学校除经常举行国语、算术、常识、书法、演讲、音乐、爬山、踢键子及教室与学生寝室之间整洁的比赛外,还举行晚会公演话剧和进行短途旅行。此外,学校还经常出版油印校刊。登载教师文章、学生习作并记载校友情况和校务活动。
真如小学从1927年前后创办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二十年时间里,教育质量在两广邻近地区首屈一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出来的学生报考中学十有八九被录取,这些学生,后来为民族之发展、国家之兴盛作出了贡献。
三座大型的客家土围城(略)
璋嘉隧洞(略)
北海最长的输水隧洞——璋嘉隧洞
古樟树及神奇传说(略)
浓郁的客家风情和神秘的鬼神墓碑文化
璋嘉有古朴纯真的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如有一首是客家人都会的客家童谣说道:“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扛晚人(什么人)?扛老陈;老陈无哀夸(不在家),扛阿妈;阿妈爱(要)屙屎,扛大姐;大姐爱炒菜,扛老妹;老妹爱喂鸡,扛老弟;老弟会烂叫,扛空轿。扛到荔枝山,有张塘,捡条鲤鱼八尺长,阿公讲留来做生日,阿毑(奶奶)讲留来娶新娘。娶只(个)新娘高天天,煮饭臭火烟;娶只新娘矮墩墩,煮饭香喷喷。”璋嘉还保存有原始的劳动工具如碓、砻等,以及体现中原古风的做社、清明挂纸(扫墓)、蒸尝(大众祭山)习俗。
璋嘉四周皆山,脚下有水,山和水是风水先生在寻找风水(龙脉)时所必寻的,所以,璋嘉又充满着神秘的鬼神、风水文化。在璋嘉村,凡老年人过世,稍有经济基础的人家,大都请做斋的人前来为其先人“做斋”。所谓“做斋”,其实是一种娱乐鬼神的戏,即做给鬼神看的一种歌舞,有如一些地方的“傩”、“傩戏”,充满了东方远古的神秘色彩。璋嘉山山皆有墓葬,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墓葬,又形成一种墓碑文化。凡是有钱人家的先代墓葬,必把其祖先的坟修建成“白坟”(即坟壳用石灰伴河沙的材料建筑而成),墓前建有墓碑,有的墓碑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古文字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准,为后人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璋嘉古村,历史悠久,自然山水风光优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当之无愧的一座历史文化古村。
(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准转载、摘编、抄袭) 非顶不可,我外婆的老家,真系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