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56
星期八摄于曲樟
有什么问题吗?星期八是一位朋友的网名。 生焖猪肉。 我同学最喜欢吃了 还说他们家从来没吃过这样的 哈哈哈 太肥了点
有没有瘦些的
我超级喜欢
回复 182# 陈海春 的帖子
我不是客家人,但我会玩。这说明不是客家的专利吧。客家文化:客家大米乙(多乡土图)
客家大米乙陈海春
客家大米乙(客家人称大米乙,又称大笼米乙)。
每逢新春佳节,客家人盛行做大米乙过年。
老一辈的人为我们讲述了做大米乙的来历。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迁徙民系,南方的客家人是从中原碾转迁移而来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似乎永远在路上。走在路上,为了抵抗饥饿,他们做了一大块糕样的东西,挑在肩上,肚子饿了,随时可吃。慢慢的,便演变成了今天过年做大米乙的风俗。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客家山村,每年做大米乙过年是一件热闹的事情。做大米乙的那天清晨,不约而同的,水井旁、小溪前、水库边,满是洗簸箕、洗竹叶、洗盆、洗钵的人,给本是冷清的小山村增添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而小孩子看到这种景象,最是欢喜,他们知道,要过年了,有大米乙吃了。
大米乙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就有开始做的了,有些家庭人多的,更要提早准备,做一次往往都是几十斤的量,除了自己吃用,也互相馈赠亲戚朋友。也有点互相攀比的心理,因为大米乙做得怎么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主妇的手艺和家庭是否殷实。
做大米乙的那一天,一早起来,先是用糯米配合少量粘米,用水洗净,加上热水浸软脆,捞起略略晾干,再拿去碓房排队用石碓踏成粉(现在一般是用打粉机打了)。而此时的石碓周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碓声、喧闹声、筛米粉声,响成一片。队伍已是排了好长,但还是不断有人拿了米来排队。要是在平时,排队等候,是一件烦心的事,可在今天,却成了一件开心的事情。
浸软的糯米
客家人把糯米变成粉末的过程叫踏粉或踏米乙。
而踏粉的工具是石碓。
“碓”象儿童玩的木马,只是“碓”的固定点在尾部。它由一根二米左右长三四十厘米厚的马头形圆木组成,祖辈一直流传下来,通身已经光滑透亮。
碓前端的马头部分是用木榫接好的,木榫的最下面接着一截圆椎形的黑铁。马头下面是80公分宽的半圆形大石坑,口大底小。圆木的末端是扁平的踏板,能放两只脚。并在踏板前方的两侧起两个小石墩,圆木中心穿了个孔,小棒子穿过,用于固定圆木不乱晃。头顶上方,伸下一环绳索,方便使用者手拉助力。
石碓是前重后轻,要用很大的力前端才能翘起来,然后重重地落下去。一个人可以踏得起石碓,但一般是两个人,两人并排,一人用左脚,一人用右脚。踏啊踏,沉重的石碓一起一落,白白的糯米在大石坑里欢蹦乱跳,慢慢的越变越小,捞起用粉筛慢慢转圈慢慢筛下细粉,细粉细腻雪白,越堆越高,白米变成了粉。转呀转,转出的粗粉头又倒回石碓中,继续踏碓,如此反复,直至糯米全变成白粉。
用碓踏成的粉,做的年糕特别柔韧,因为糯米在舂前浸透了,伸展了它的韧性,这是后来的打粉机所不能做到的。
把米踏成米粉之后,待到晚上,一家人早早吃过晚饭,便聚在一起,开始做大米乙。
先是烧好滚水,把滚水冲下米粉中,做一个“砣”,围绕砣把米粉慢慢搓成团,又再搓成条状。然后放进烧滚的红糖水里煮,在粉条还生将熟时,用锅铲把粉条切成一节节的,待到尝尝熟了,就可慢慢减火,用锅铲在锅里搞动,把一节一节的粉条搞、碾、研、压碎,最后成团。搞大米乙这道工序最为辛苦,费劲很大,且要有很高的技术,火大了,怕烧锅;火小了,怕搞不开,大米乙有米粒,这实在关系到大米乙的质量问题。所以,即使是寒冬腊月,搞米乙的人往往是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并要不断的换人,有时弄不好,还会把锅铲弄断(那时的锅铲是木柄的)。然虽有如此的麻烦事,但这是过年做大米乙,一家团聚,都是开开心心的。做的过程中,有时米粉弄白了脸,有时煮熟的米乙粘在手上洗不掉或是粘在衣服上,都可让全家人哈哈大笑,其乐融融。
把粉条搞开结成团后,就可倒进铺着搽了腊油的桷竹叶的篮子或搽了腊油的盆钵,然后压平,再在年糕的表面搽上一层花生油。至此,大米乙做成。又因大米乙不能做好就吃,须待放到冷却,年初一拿去祠堂拜祀祖先后才可吃,所以做大米乙的同时另外又做小米乙,客家人称“甜米乙子”,这样,大米乙不能立即就吃,但可以吃甜米乙子,不至望大米乙而兴叹,口水流得老长。
大米乙在拜祀祖先后就可吃用。有现成吃的,割开切成米乙片即可吃,这时的米乙片,软硬适度,清甜可口,若怕冷,可放入锅里用油煎过,则米乙片甜中带香,其味更佳。此时,邻里之间,还可交换米乙片,你送给我,我送给你,彼此品尝,互评那家做的大米乙更好。而更多的是把大米乙切成块去探亲,而对方亲戚又返送一块,这块也许是他自已家做的,也许是别的亲戚做的送给他的,反正,亲戚间送来送去,直到大米乙变硬变酸或是发霉了,吃不成了,但大家都高兴。
辛苦一年,稻谷丰收,在年终岁末,用得来的成果做成甘甜,并尽享甘甜,客家大米乙,是客家人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年年盛载了客家人的快乐与甜蜜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客家大米乙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1-20 16:14 编辑 ] 快乐与甜蜜 是大龙乙么呢 看到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