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代表 发表于 2011-2-1 13:01:45

捡炮过瘾啊

青春代表 发表于 2011-2-1 14:21:36

年三夜四经常听到

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1-2-1 15:53:18

小时候常做的事

茅茅 发表于 2011-2-1 17:04:42

...................................................................................................................;;;;;;;;;;;;;;;;;;;;;;;;;;;;;;;;;l

0926 发表于 2011-2-1 23:20:24

路中间劈柴 发表于 2011-2-2 14:22:16

记得 小时候烧快引炮 嘶嘣。点了都没得转头就响了。。。

煲仔饭 发表于 2011-2-2 16:09:15

想起来了。。以前在公馆过年, 烧炮是连着四五封接一起烧的。烧完地上的纸还冒着烟,外面的小孩就过来抢着翻炮了。。
这时候大人就要出去赶,要他们等一会再翻,不然没爆的炸到人家小孩就有麻烦。


那时候公馆大家做炮,没编的炮整框整框的,不过从来就没拿过那种红快引炮,那种炮不好玩,引线快,一点就爆。 小时候不敢玩,都是买慢线的水引炮炸。

金戈铁马 发表于 2011-2-3 00:58:32

虽然小时候也放炮,但最恼那些在街上放炮的行为,既炒耳,也怕被炸着。

小蚂蚁 发表于 2011-2-3 01:20:01

客家文化:做枪做炮!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2-4 20:10:09

客家文化:去 村(多情景图)

                      去 村
                                    陈海春

      从年初二开始,客家女人婆都要带上儿女去村。
      所谓的去村,就是从这条村去那条村,就是去外家,去看亲戚。
      在客家乡村一带,一般认为最亲的亲戚就是岳父岳母了,所以,狭义上的“去村”也就是特指新年去拜访岳父岳母,也就是女儿女婿回娘家,去给父母拜年。当然,一般都是女儿回娘家的多,很少有女婿一同去的。
    年初二一早,客家女人婆就起来准备去村。用四角箩装米乙,有发米乙,有大米乙,有甜米乙子,还有烘饼,主要的还是甜米乙子居多。装了一个四角箩,另一个四角箩则装上猪肉、鸡等去村的东西。四角箩上贴了红纸,烘托出一种喜庆的气氛。女人婆穿上靓衣裳,帮儿女也穿上靓衣裳。这种准备,特别的精心,米乙要多要甜,鸡最好是阉鸡,猪肉要两三刀,衣裳要新的,如果没有新的也要是平时干净整洁很少穿过的——这表现家庭的富裕情况,谁会在这个时候认衰认穷呢?!客家人的传宗接代观念最为强烈,子女也要打扮一新,让外家,让外家的人知道,也让别人知道——你们看,我生了那么多子女,多子多福呢。一切准备好,带上子女,就去村。
   小时候,我也经常给母亲带了去村。
   我们去外婆家要过渡。
   去到渡口,上到船上,已有很多人在等了,一船都是去村的人。这时,天青水蓝,阳光明媚,暖风醉人,看看船上的人,都喜气洋洋的,不时可以听见有的人的四角箩里鸡动来动去的声音,或是鸡把头从四角箩里探出头来,把盖顶开,把盖上的蒜苗都给弄掉在了船板上,主人赶忙走过去打打鸡头,鸡头于是宿回去,鸡的主人便把四角箩盖好。
      开船了,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清风轻拂面。我们就这样踏上了去村的路。
      船到了对岸,大人们忙着整理行装,我们小孩子早就跳到了岸上,趁大人们忙乱之机,在水岸捡那些被水冲淘得晶亮的鹅卵石。上了岸,母亲担了四角箩(后来还要背着妹妹),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如果碰巧,还有去外婆家邻村的去村人,便同路走去。爬上一座山,走下一道坡,山坡旁有一条水圳,水圳上有一座水闸,水闸下有一个水车,多像我们冬天在田野里玩的水闸游戏啊。真好玩。过一个田垌,田垌还没有种上什么,一帮小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把鞭炮插在泥堆里,用火柴点燃,“叭”的一声,因躲不及,弹了一身泥。
   过了田垌,来到一座山,在山路上行走,山的下面,是南流江,并有一个渡,看见亦有许多女人婆在等船,也是去村的。
   来到一个开叉路,同路的人要走另一条路了,便问:“埋时候转例(什么时候回啊)?”对方已是走出了一段路,远远的只听见回声:“盟知道开(还不知道)!”
一阵的紧赶慢赶,终于在下午赶到了外婆家。
   在外婆家,便有一大帮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带了去买炮烧,舅公姨婆让了好吃的吃……
过了几天,该回家了,外公外婆给了烘饼带回(那时小,给了其它的还有什么忘记了,印象最深的是烘饼了,外公他们村都喜欢做烘饼过年),当然,还有那些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一大堆那么多。
   有去村,去村倒是去了好多好多次;有来村,来村嘛,我亚公没有女儿,也就说我没有亚姑,所以没有人来过村。我有一个妹妹,今天来村了,但已不是客家人的风俗,得按广东遂溪的风俗,带了鸡来,杀了后,一边鸡留下来吃,得留一边给带回,同时,还有一大把蒜仔。去村带上蒜仔、生菜、芹菜,倒是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的风俗,为的是个好兆头。
      现在仔细想想,去村比那些个什么短信、电话拜年好多了。如果人与人之间,只剩下一条短短的短信,几句应付式的电话,实在也比这个春节的天气还要冷。
    去村,是乡村的一支神奇彩笔,对大人而言,这支彩笔描绘着亲情、乡情、爱情、友情,对小孩子来说则描绘的是温情、浪漫及疼爱还有幸福的等待。去村这支彩笔,描绘着一些美好生活情状和温暖的记忆,其起点是父母,是爷爷奶奶,是自家的家园,终点是外公外婆,是舅公舅婆,是姨婆表姐妹,而这一帮帮人,或许就是拿锄头,扛犁头,挑担子的人,但对外来的人,一切又是那么陌生,又那么的熟悉,还有不同于本乡本土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甚至嘴里的话语,这些的这些,似一个个谜语,引得我们急于去探求,去揭开。    李清照词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去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也就是“三瓜两枣”或客家人所说的“三米乙两饼”,但倒不是晚来风急,而是晚来风暖
,是令人内心无比温暖的心灵抚摸,那是一种人世里的喜悦与天真,而人世间的喜悦与天真,毕竟少得可怜,我们善良人如此善良,是得益于童年时人情的温暖。多少日子倏忽而去,现代的社会,小孩子们还随母去村吗?每颗童稚的心,还得让那段段温情滋养啊,否则,人生也太苦了。
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查看完整版本: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