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嘉庆年间,一年,廉州知府康府(康基田)亲驾书院督察“三年一试”的功名试。一来自广西博白的考生缪单坊,才貌出众,试毕在书院闲逛,孔夫堂前巧遇来自广东高州的该书院老举人金先生的独生女儿金牡丹,两人一见如故,互赠信物许愿终身,金牡丹女以钗赠予缪单坊,缪单坊身无物件,即指孔夫堂上木鱼说道:吾无俗物托付,就以木鱼击拍的“鸳鸯对凤凰”为对接信号。此后,金牡丹与缪单坊一别又是三年。当缪单坊中举骑马访书院已查无金牡丹音讯,目睹人去院空,缪单坊心情澎湃,便用木鱼书套词谱出用客家话演唱的《金牡丹女·书院情》,这就是北海地区客家木鱼的最初曲调与唱词:
【吐白,下同】相识恨晚书院识(〈唱,括号内的都为唱〉:那个你呀,金牡丹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一别三年无音讯(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中举匆匆寻书院(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心慌意乱无主意(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你呀金牡丹女啊(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回想别时孔夫前(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曾以木鱼作信物(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景(那个缪单坊,你呀金牡丹女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缪单坊,
借用木鱼歌调曲(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思(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金牡丹女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你呀金牡丹女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十年寒窗名及第(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回转寻找金女郎(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官场得意位居上(那个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缪单坊!)
金牡丹女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你呀金牡丹女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
金牡丹女啊!(缪单坊,一对鸳鸯对凤凰啊!〈升8度唱〉)
此曲一经唱出,便在书院中传了开来(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听就流行得快)。同时,缪单坊为寻找金牡丹女,以此曲教会当时的戏班佬和乞丐,并赠了一定的酬金,让他们四处传唱,以歌传情,以歌寻找金牡丹。就这样,《金牡丹女》首先唱响了当时的大廉垌(公馆)和六湖垌(曲樟),后又广泛流行于两广客家人聚居地,尤其在今合浦曲樟、公馆、白沙、闸口等地广为传唱,几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传说是现实的折射。话说古代伏羲氏的母亲叫华胥,一天她到雷泽湖滨玩耍,忽然看见一个大脚印。华胥受了诱惑,就伸脚照着这个大脚印踩下去,一下子就怀了孕,生下了伏羲。这个故事折射出远古时代的女子还没有固定的丈夫的事实。同样的,从金牡丹女的这个传说中,折射出如下事实:廉湖书院有一个叫做缪单坊的书生,认识了在书院教书的教书先生金先生的女儿,因都是文化人,可能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创新,就用客家话改编了从珠三角地区传来的木鱼歌,从而形成了客家木鱼。
按照传说,因为此曲先是教会当时的戏班和乞丐,所以在以前,唱木鱼的场合,主要有两个:一是会唱木鱼的乞丐,象说书艺人随街卖艺一样挨家逐户演唱,作为谋生手段。二是民间艺人或是乡村农民歌手在大话馆演唱。这往往在夜晚进行,一个主唱,众人接腔,场面更加热闹。
客家木鱼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也有一些佛教故事。客家木鱼唱词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七字一句,两句一节,有特定的“缪单坊”为腔调作衬腔。演唱者用木鱼或梆筒击节,以掌握节拍,边敲边唱,或一人单独演唱,或由一人领唱,众人接腔。客家木鱼曲调吸取当地客家民歌节奏、韵律及艺术特色,形成了一种明快流畅,曲调悠扬节奏洒脱自由,悠扬悦耳,百听不厌的说唱曲艺形式。客家木鱼易学易唱,男女老少皆宜,有喜心悦目的感受。基调可重复、对唱、联唱、独唱,亦可清唱或器乐伴奏。其基本曲调如下:
‖︰× × ××︱×××1 2︱3 353 21︱2 66 ︱2 7 6︱6 12 3︱2 3 61 7︱6 0︰‖
相 识恨晚 书院识(那个 你呀 ,金牡 丹女呀 ,缪单坊,一对 鸳鸯 对凤凰啊!
(××为吐白)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2-14 13:15 编辑 ] 传统的客家木鱼,表演时由一人手敲木鱼,另一人以客家话吟唱,后来增加二胡、三统、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并发展成对唱、群唱等形式。建国前,客家木鱼反映的内容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歌颂男女纯真的爱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抗争。建国后编演的客家木鱼,多以反映农村生活、生产建设和赞美家乡为主。唱词也由原来的“缪单坊”派生为“牡丹花”、“依都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派生为“那个呢呀百花依齐放”、“朵朵葵花向太阳”、“一对鸳鸯对红花啊”等等。
比如笔者曾在合浦县曲樟乡的一次文艺汇演中听到这样的一首客家木鱼:“曲樟是个好地方,你呀金牡丹女啊;座座新楼立四方,牡丹花,一对鸳鸯对红花啊!”
又比如,近年来以客家木鱼形式歌唱家乡的客家木鱼——《家乡新唱》:
【齐唱】哎……春风送暖到家乡,家乡处处百花放,百花丛中挑一朵,敲响木鱼唱一场呢呀咧。
【吐白,下同】自从迁移到公馆(【唱,下面括号内的都为唱】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扎根珠乡爱珠乡(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浓墨重彩写历史(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风生水起创辉煌(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大廉山下大廉垌(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客家自古出英雄(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女中俊杰金牡丹(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世世代代来传颂(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爱国将领陈铭枢,民主革命当先驱,军人风范好儿男,精忠报国多壮志(牡
丹花〈升8度唱〉)。
【齐唱】天道酬勤咧,客家无闲田。五谷丰登咧,客家庆丰年。
【女白】公馆物产独具特色,丰饶扬名:好比绩蚊帐、蒲草凉席、水磨细米、竹节果蔗、青皮芒果……真是讲也讲不尽,最著名的要数香山鸡嘴荔枝了。
【吐白】 香山荔枝红又红(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荔枝虽小情意重(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寄到北京中南海(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献上客家一片心(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共同致富奔小康(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拆了旧屋起楼房(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高档音响大电视(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家用电器确实靓(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生活丰富又多彩(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男女老少乐开怀(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精神文明立新风(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木鱼声声唱和谐(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四通八达公路网(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环境优化财源广(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各行各业齐发展(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热火朝天生产忙(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女白】在珠乡,客家人敢为天下先,创办了水泥厂,在珠乡独占鰲头,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公馆又是珠乡炮竹烟花的主产地,出口量占半壁江山。
【吐白】 涌现一批企业家(唱: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打造品牌人人夸(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建设家园洒热汗(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开发珠乡贡献大(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女白】客家人捐资办校蔚然成风气,一幢幢教学楼耸立在公馆大地上幢立,成为了珠乡尊师兴教的标志,一代代接班人茁壮成长,是客家人尊师重教的见证。
(吐白) 优良传统大发扬(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捐资办学浪推浪(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尊师重教育新人(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教育事业好兴旺(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快板】好山好水好风光,公馆是个好地方。好地方呀民风正,情怀坦荡真豪爽;好地方呀人心齐,团结互助力量壮;好地方呀好政府,人民公仆个个强。
【合唱】好山好水好风光,公馆是个好地方。好地方呀民风正,情怀坦荡真
豪爽;好地方呀人心齐,团结互助力量壮;好地方呀好政府,人民公仆个个强。
【吐白】 日子越过越红火(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木鱼(原词为山歌,陈海春改)越唱越欢乐(牡丹花,一对鸳鸯对红花呀),
歌唱党的好政策(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歌唱客家新生活(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一对鸳鸯对凤凰〈最后一句升8度唱〉)。
这一首客家木鱼,形象地说明了北海地区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公馆镇的特色,一是客家移民,二是人杰地灵,三是物产丰富,表达了当地人民热爱自己家乡、建设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
1973年,合浦县文艺宣传队曾编演了一个客家木鱼《探亲路上》,它反映的是七十年代农村的社会风貌。1976年,合浦县文艺代表队曾在钦州地区曲艺调演大会上演出客家木鱼《山凤展翅》,该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4月,该节目还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曲艺调演。1981年,合浦县文艺队在钦州地区业余文艺会演中,曾演出客家木鱼《闹新房》,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
客家木鱼在合浦北海地区又称公馆木鱼,这是因为当时曲樟为公馆所管辖,金牡丹女这种木鱼歌的形式为公馆文化站的文艺工作者整理并演出,所以在木鱼前加上公馆,即公馆木鱼。
来到二十一世纪,客家木鱼又进行了改革,加入了更多客家人喜闻乐听的元素。如经一些文艺工作者改革的一首叫做《月光光》的客家木鱼:
【山歌】:
八月十五月光光
哥妹一起拜月光
烧柱心香一齐拜
愿同阿哥结鸳鸯
大细时候在家乡
阿哥调皮把祸闯
跌在禾坪鼻血流
阿毑骂吾无听讲
【木鱼】:
吸取教训好应当(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哥痛疼在妹心上(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手牵阿哥到桥头(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一齐唱出顺口簧(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童谣】:
月光光
照地方
马来等
轿来扛
扛晚人
扛老陈
老陈无哀夸(不在家)
扛阿妈
阿妈爱买屙屎
扛大姊
大姊爱炒菜
扛老妹
老妹爱喂鸡
扛老弟
老弟爱烂叫(烂哭)
扛空轿
扛到荔枝山
有张塘
捡条鲤鱼八尺长
阿公讲留来做生日
阿毑(奶奶)讲留来娶新娘
娶只新娘高天天(很高的意思)
煮饭臭火烟
娶只新娘矮墩墩
煮饭香喷喷
【木鱼】:
阿哥思想转方向(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从今不做调皮王(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努力学习求上进(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将来做个好人样(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功夫不负读书郎(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报国思想有名堂(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哥妹相揽心激动(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哥系村里好儿郎(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月头出来照四方(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妹送阿哥出村庄(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分别话儿讲无了(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劝哥莫把妹来忘(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山歌】:
月光光照地方
阿妹盼哥转家乡咯
家乡兑酒等吾饮哎
阿妹情义在心上
月光光照地方
无知阿哥在耳(何)方咯
多年无见心挂念哎
阿哥是否变心肠
【木鱼】:
家乡今日大变样(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亚哥转来望一望(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选择项目爱看准(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投资家乡把心放(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珠还合浦代代唱(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而今亚哥转家乡(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哥妹一起心一条(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
共建家园变天堂(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哎)
这一曲客家木鱼,把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和客家木鱼的歌唱形式融合在一起,汇集了所有合浦客家地区的戏曲文化精华,是客家人喜欢听的一首温暖乡曲。
客家木鱼这种说唱艺术,它的笃笃木鱼声,韵律饶有情趣,歌词通俗易懂,能念能唱,为广大客家人所喜爱,不论男女老少,几乎无人不会哼唱几句的,就是不懂客家话的人,读了歌词也为之神往。真可谓:“绕梁间,三日犹难去。”二百多年来,客家木鱼深受桂南客家地区人民的喜爱,它曾娱乐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民。
(注1、感谢曲樟乡文化站站长陈润良先生、曲樟乡政府陈青春先生提供有关资料;2、《家乡新唱》及《月光光》唱词由林志华先生提供,并由陈海春根据有关视频及自己的理解作了适当的增删、注解;3、作者原创,不准抄袭、转载、摘编。)
附:
民间采访记录:
地点:合浦县曲樟乡
时间:2007年9月8日,阴天有小雨
记录人:陈润良(曲樟乡文化站站长)
吴育堂(76岁,曲樟樟木村人):听我祖父说书院已建有几百年历史了。相传是嘉庆年间修建,是一所官家书院,广东的合浦、北海、浦北寨圩、遂溪、海康、海安、海南、广西(老广西)都有人来这家书院读书考功名。一年,廉州知府康府(康基田)亲驾书院督察“三年一试”的功名试。一来自广西博白的考生缪单坊,才貌出众,试毕在书院闲逛,孔夫庙前巧遇金牡丹,两人一见如故,互赠信物许愿终身,金牡丹女以钗赠予缪单坊,缪单坊身无物件,即指孔夫堂上木鱼说道:吾无俗物托付,就以木鱼击拍的“鸳鸯对凤凰”为对接信号。此后,金牡丹与缪单坊一别又是三年。缪单坊中举骑马访书院已查无金牡丹音讯,他以“鸳鸯对凤凰”一首官府歌谣为曲,填词“你呀金牡丹女呀,一对鸳鸯对凤凰啊,牡丹花”,施银两给戏班唱“金牡丹女”帮其寻找知音。后又给乞丐作为讨乞奉承歌,轻快欢畅。“金牡丹女”我曾祖父传给我祖父,祖父传给父辈,到本人这一辈,都是讲“金牡丹女”。
陈瑜先(96岁):我在小时候就听我阿公(爷爷)、阿爸说红岭书院唱“你呀金牡丹女呀”,后书院被毁,秀才考试从此绝迹。但“金牡丹女”世代一直传唱下来,节拍欢快活跃,男女老少一学上口,一唱和腔,乐乐融融,用于小儿诞辰、祝寿、婚嫁等喜庆场合。
陈柏松(94岁):客家木鱼?我们历来传唱都叫做“你呀金牡丹女,一对鸳鸯对凤凰啊”,是在红岭书院举人传唱出来的。到我十几岁时,书院被人认为影响风水拆毁,剩下烂墙根,后改办成林场。
张梓先(79岁):历传“书院”座落在红岭肚。正座孔夫子像,两边有塑龙,浦北寨圩都有人来读。相传9人读书10人中功名,连伙夫都考上功名(秀才)。
张梓重(68岁):书院四进屋,中间座为讲堂,书院内有2把石锁。上座是孔子像,香火极旺。“金牡丹女”是当时书院传出。
张梓春(83岁):书院以前管到浦北寨圩,田产在乘马(公馆)、寨圩都有,年年祭孔夫,“金牡丹女”是出自书院。
吴炜堂(86岁,樟木山人):书院是康府老爷经办,历时已有2—3百年。近代在书院出过的人才有香翰屏等。老前辈都说去书院唱“金牡丹女”,听“金牡丹女”。
书院人家陈志亮(62岁):书院出过好多功名。听本人的老爸、阿公传说过,以前是康府老爷建造的书院。书院四进大合院,最上座正中厅是孔子像,香火最旺,尤其是读书人年年来烧香供奉。“你呀金牡丹女,一对鸳鸯对凤凰啊”是书院教书、考试先生传唱出来的。以前大廉六湖两垌到浦北寨圩都有人来书院考功名,都是骑马、坐轿来的考生。试前试后都唱“金牡丹女”,流传几百年。以前我伯父陈彩之最了解书院,但已过古(去世)。生前吹拉弹唱,广东音乐、西皮流水,“金牡丹女”唱得最动听,许多人说陈彩之(八先生)唱“金牡丹女”,老一辈人几乎倾巢出家去听“金牡丹女”。
客家文化,丰富多采。
客家文化:客家诗联故事之“‘朱先生一串牛头’——廉湖书院陈光邦的妙对”(图)
上回我们讲到客家诗联故事之“大廉垌才女赋诗救夫戒赌”,现在接着说客家诗联故事之:
“朱先生一串牛头”——廉湖书院陈光邦的妙对
陈海春
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拆字联中比较有名的:“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等等。
在我们合浦客家地区,今曲樟乡的廉湖书院教书先生陈光邦的一对拆字联,也是一副传播古今的对联。
曲樟廉湖书院(又称樟木书院,当地人则称为红岭书院),其位于今公馆至曲樟公路上的一个叫细山的山岭上,此山西南、东北两面溪水向西北偏西方向汇流经高豪村委注入湖海运河,是合浦东片客家地区最大较早的一家书院,是世人所说的风水宝地,文脉强盛,汇集了一大批高才教师及优秀的的学生,曾中过许多举人,据曲樟乡79岁的张梓先(2007年采访他时为79岁)说:“历传‘书院’座落在红岭肚。正座孔夫子像,两边有塑龙,浦北寨圩都有人来读。相传9人读书10人中功名,连伙夫都考上功名(秀才)。”而其中又以陈竹书为最突出者,其《祭江文》和《祭鬼文》惊天地,泣鬼神,近代则以香翰屏香军长为最。
学生如此高才,那么教师就更厉害了。于廉湖书院任教的陈光邦先生,就非常能诗擅对。
廉湖书院的所在地六湖垌与广西博白县(老广西)松山乡交界,而博白松山一位姓朱的塾师很会写对联,在当地小有名气,于是他恃才傲物,白眼看人,每每对人趾高气扬,他不喜别人称其大名,只喜人称他朱先生。于是日久天长,他的大名人们都忘记了,只知他叫朱先生。
一次,他听说一姓王的村庄有一个老者读过几年私塾,有一点墨水(客家话,即有一点文化的意思),他便找上门去挑战。朱先生来到姓王的那条村庄,只见王老汉住在一间茅竂(客家话,草屋的意思)里,穿着朴素,粗手粗脚,只是一乡间土老头。朱先生也真是个人才,一见到王老汉如此形象,只见他撇撇嘴,马上就想出了一上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这副对子里,“王”、“老”、“者”三字内均含一个“土”字,所以说“一身土气”。
王老汉听了,一时倒想不起如何应对。朱先生一看王老汉哑口无言,不禁得意忘形,大笑着扬长而去。
从此,这位朱先生更是忘乎所以,到处惹事,到处找人对对子,以证明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话说在廉湖书院任教的陈光邦先生,博学多才,能诗擅对。一次,他和几个学生到书院不远处的山心村灵隐寺游玩,在寺门口,看见一个村民担柴从寺门口经过,而对面就是蜿蜒如龙的大廉山,兴之所致,灵感突来,张口便作对如下曰:
此木为柴山山出
寸土为寺手手拜
此对也是一对拆字联,“此”和“木”合成“柴”,“山”和“山”合成“出”,“寸”和“土”合成“寺”,“手”和“手”合成“拜”。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情景交融,联与景紧密结合,实在是一妙对。
陈光邦娶博白松山乡朱氏女为妻。一次,他与妻子回门探亲,松山乡那个到处找人对对子的朱先生,听说从广东合浦六湖垌廉湖书院来了一位很会对对子的教书先生,朱先生正愁找不到人对对子,一听说,正合其意,便找上门来,要与陈光邦对对子。
朱先生出了家门,慢慢踱到陈光邦外家家,陈光邦的岳父岳母看朱先生来了,忙搬出椅子,让朱先生上座。朱先生坐定后,看了看陈光邦,便问道:“贤婿高姓大名?”陈光邦答:“晚生姓陈,名光邦。”“陈光邦?”朱先生暗中一构思,有了,就说:“闻说你在廉湖书院任教,擅吟诗作对,曾在灵隐寺门前作得一对好对子,四方群众及儒生都认为作得妙。”陈光邦答曰:“不敢。”朱先生又说:“既然陈先生如此善对,今日老夫即以你的名字作一上联,请你对下联。”陈光邦见朱先生不怀好意,有意
刁难,淡淡地说:“请便。”朱先生即清嗓亮喉吟出上联曰:
陈光邦两边狗耳
此对前三字为真实姓名,首字“陈”之部首“卩”在左边;末字“邦”之部首“卩”在右边,故云“两边”“狗耳”,对联含戏弄之意。宾客皆佩服朱先生才思敏捷,出对妙不可言。岳父母则替其婿担心难对失面,因世上哪有如此巧合的姓名文字组合呢?陈光邦听后,也暗暗佩服朱先生才思敏捷,不过如此轻狂,实在有损儒家精神,得讽刺讽刺他才好。于是他站了起来,面带笑容,向朱老先生作揖说:“我已对出下联,但不好意思说。”朱先生说:“请对无妨!”陈光邦即应对曰:
朱先生一串牛头
众人品味其对,“朱先生”三字,每一个字上截确实以“牛”字起首,“一串”对“两边”,“牛头”对“狗耳”,众人一齐击掌称:“妙对!”朱先生本想戏弄别人,反被别人戏弄,不禁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从此,陈光邦对的“陈光邦两边狗耳,朱先生一串牛头”这副对联,
在博白和六湖垌及大廉垌地区广为流传,后来,还流传到了全中国,成为一对经典拆字联。
“陈光邦两边狗耳,朱先生一串牛头”一联在七几年时看报纸有过介绍,按其描写的地域归属情况,主人翁陈光邦应该不是客家人,理由是:报纸说陈光邦到松山时,特别注明博白松山当时还属合浦,即未分县,博白、廉江最后一次从合浦县分出是在明末、清初,即客家人第三、第四次大迁移(即迁到合浦及广西各地那次)前,所以我有这样的判断,以前的报纸说的话比较可信。 原帖由 五祖 于 2011-2-19 20:57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陈光邦两边狗耳,朱先生一串牛头”一联在七几年时看报纸有过介绍,按其描写的地域归属情况,主人翁陈光邦应该不是客家人,理由是:报纸说陈光邦到松山时,特别注明博白松山当时还属合浦,即未分县,博白、廉江最后 ...
博白整个县都是说客家话的,还有,以廉湖书院所在地六湖垌为中心,方圆几十公里,都是说客家话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