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 发表于 2011-1-25 21:55:08

皮发得不够火候。。。

炸出来不够松软。。

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1-1-25 23:11:01

扣肉 ...

287124532 发表于 2011-1-27 00:13:09

不会吧`我怎么没听过`

客家陈氏 发表于 2011-1-27 00:21:10

今晚刚吃了一褒扣肉炖咸菜,味道好极了。。

客家陈氏 发表于 2011-1-27 00:26:33

原帖由 陈海春 于 2011-1-23 13:25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是碉堡,是客家土围城——认真的来说。 不好意思用错词了,谢二哥来指点纠正。

客家陈氏 发表于 2011-1-27 00:29:45

原帖由 nie猪三 于 2011-1-23 00:23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米乙是蒸的,我们这里是蒸的,一湛一湛的,不一样喔 用客家来说那个叫盖米乙,蒸熟了进行调味后才吃。。

虹生 发表于 2011-1-27 10:36:24

原帖由 灌灌更健康 于 2011-1-20 19:32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110408
110408
客家文化中心在合浦 建议把此项文化传到广东潮汕地区,发扬光大!

广东潮汕地区的是潮州“能”(人),说的是潮州话(闽南话),未必会接受客家文化。广东客家人集中聚居的地方是兴梅地区(旧称),包括兴宁、梅县(现为梅州市)、蕉岭、五华、龙川等县,韶关地区、潮汕地区等也有一部分。不知他们有无此种文化?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1-27 11:05:08

原帖由 客家陈氏 于 2011-1-27 00:26 发表 http://bbs.hepu123.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好意思用错词了,谢二哥来指点纠正。
上123网的客家人似乎很少,一直以来有你的支持,在这寒冷的冬天,感到许多暖意。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1-28 15:23:18

客家文化:当年客家人的“贺岁电影”(多怀旧图)

         当年客家人的“贺岁电影”

                        陈海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客家乡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贫乏,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是很难得的。过年的那段时间,都要放上几晚电影,是当年客家人不可少的贺岁电影。
    也就是在农历二十几吧,村中热衷做公共事务的人就开始挨家挨户收钱,一人或是两角钱,或是五角钱,有时好像是收米代替或是没钱的收米。
    年三十晚那天,就有人到山坡上砍来两大一小三条桉树,在禾坪正中搭挂银幕的架,先是在禾坪上用竹篾绑好“∏”型的木架,好几个人用力把木架扶起,扶住,有人在周围找来石头和石牛在脚下固定木脚,然后挂上银幕,在木架的左边挂上音箱,在禾坪正中摆上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于是,一个“电影院”就基本成形。
    当然,这是大人做的工作,我们小孩子是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看热闹的。热闹看完后,我们就得赶回家中,拿了席子或长凳去禾坪“霸位”。那时的人们比较自觉,席子放在前面,长凳、椅子放在后面。我家有一条长凳,就是专为看电影的,我去霸位时,就想尽一切办法霸在放电影的那张桌子的旁边,这样比较中间,电影看起来好看、舒服。否则也不用去霸位了。
    吃过年夜饭,悬挂起来的银幕,像一面旗帜,召唤和吸引着乡亲们。四面八方,乡亲们从各条自然村,手拿席子、板凳、家中唯一的家用电器——电筒或“真”(客家人称为“真”的东西,其实是一扎一扎的篾骨,作照明用的),纷纷赶来。电影未曾开演,“旗帜”下便聚满了人。发电机放在离禾坪较远的僻静处,放映机安置在禾坪中央的那张桌子上,桌子脚则缚一条长竹,竹顶上缚一盏电灯,并有一根电线接通银幕下木架上的音箱。当发电了,比煤油灯亮得多的电灯泡把禾坪照得如同白昼——当年,我们就是如此认识电灯的。
    起动发电机也是好玩的事。一群人围在发电机周围,看放电影的在那里鼓捣,那时的发电机好像有几种,我记得一种是拉动一条绳子启动,一种是不断的压一条电掣启动。有时,发电机很难启动,“不、不、不……”不断的在“拉屁”,可是就是不动,有时,它是“乓乓乓”,一阵要命的叫喊后就停了下来。放映员以及围观的人就在议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至今我还记得,多数是火花塞出了问题。当人们讨论了半天还是找不到原因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拔凉拔凉的,怕的是今夜看不到电影了;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发电机启动,我们就高兴地顺着电线一路走到禾坪,大声喊;“发电了,发电了。”
    来到禾坪处,放映员也跟着来了,此时放映前的禾坪,熙熙攘攘,吵吵嚷嚷,大人聊天,小孩追打……放映员先调试机器,在银幕上打出一片雪白的方块,小孩们会站在凳子上高高举着手臂在那里让手影在银幕上,变换着各种手势……随着电影的开演,原本噪杂声一片的禾坪立即安静了下来。银幕上出现了影像,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首先影是工农兵,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则是金星围着八一两字不断的闪……
    有一个笑话,话说一次放《南征北战》,村里的一个人看那些解放军在银幕上不停地行军,便说:这么多人不停地走来,我们禾坪怎装得下如此多人啊?!
    那时放的电影大多是如下这些:《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上甘岭》、《大浪淘沙》、《大渡河》、《奇袭》、《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洪湖赤卫队》、《董存瑞》、《孟龙沙》、《小花》、《江姐》、《林海雪原》、《一江春水向东流》、《梅花巾》……这些电影,不断的、反反复复的不知看过了多少遍,但虽是看来看去人们还是看不厌,那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实在是太少了。
    对于那时的电影,我们小孩子喜欢另起一些怪名,如把《奇袭》叫做“奇龙衣”,《大渡河》叫做“大芋荷”,《一江春水向东流》叫做“一樽春水向东流”……这其实一者是为了好玩,二者为了炫耀一下“学问“——奇袭的袭,“龙加衣”不就是“袭”吗?所以叫做“奇龙衣”。
    看电影时,如果是天气晴朗还好,如果是下雨那就受罪了。下雨了,有的人不看了,但多数人还是打着雨伞或躲在人家屋檐下观看。现在想想,那时的人们真的很难得看一场电影,舍不得放弃啊。
    说到难得看一场电影,使我想到很多很多看露天电影的往事。平时,如果听说哪个村要放电影,乡亲们别提有多高兴,见面时的第一句话也就变成了“某某村今晚要放电影,你去不去呀?”。大人们高兴,小孩子自然也异常高兴。吃过晚粥拿上电筒就相约着出发,那时,在我们村周的村,几乎都曾去看过电影。说看,其实并不准确,那时的我,只是出于热闹跟着大人们走村过垌去看电影,天黑啊,一脚高一脚低,跟着去,迷迷糊糊看了,又一脚高一脚低地跟着回来了,一觉睡到天光,已忘了昨夜放的是什么电影了。
    有时,是走片回来看,即别村在放同一部电影,放完一卷,就要从那条村赶着拿回来看。有时是半夜三更起来看,我们村有一个专门放电影的兄弟,叫做七哥,在别村放完了电影,回到村里,舍不得明天拿电影去交还,于是就三更半夜在村里放,而几乎是全村人都爬起来看。我清楚地记得,放的那部电影叫做《马兰花》,其中有一句台词这样说:“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现在我想说的是,勤劳的人们在看电影,那时的电影,曾滋养了多少干涸的心灵啊。“向我开炮”,这是一句台词,“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你”,这又是一句台词……还有就是学小兵张嘎塞人家的烟囱,或是学电影上的解放军用野草野藤编一顶伪装帽,在山野田垌间“打仗”,或是,电影《大浪淘沙》里有一个叫“鸡公寿”的人,而我们小学校里也有一个叫什么寿的人,于是大家都叫他“鸡公寿”。
    回到年三十的贺岁电影。电影放完了,放电影的七哥还很温馨地说:“年三十不暗简暗(客家话,即三十夜特别暗),请大家小心兜(点)转屋!”
    当年的客家“贺岁电影”,给了人们隆重与热闹,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热情真是高啊。想当初,人们如果没有露天电影,人们在吃完年夜饭后,就如动物般卷宿在家里,那个“年三十不暗简暗”的夜晚将是多么的黑暗啊。
    在那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人们吃不好喝不好,但还是百折不挠地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现在的许多人好吃好喝,倒过起了动物般的生活,真不知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无言中……
    过年的贺岁电影,一般要放三到五场,年初二,许多人要去村了,而年初五,客家人要去种芋头了,又要开始一年的艰辛劳动。  

青春代表 发表于 2011-1-28 15:39:09

小时候在我们村也放过,一过去好多年
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查看完整版本: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