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天黄黄,地黄黄,落水打崩塘——合浦客家农谚(图)
合浦客家农谚陈海春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活故事。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刻啊。
可是,根据天气预报,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看来是要下雨的了。这使我想起了今年的七月十四中元节,七月十四那天正好是艳阳高照。这正应了那句合浦客家农谚:“有七月十四,无八月十五;有八月十五,无七月十四。”意思是:七月十四那天若下雨了,那么八月十五这一天必将无雨,反之亦然。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这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
其实,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七月十四若下雨,往往八月十五日就会天气晴朗。于是勤劳聪明的客家人总结出:“有七月十四,无八月十五;有八月十五,无七月十四”的天气谚语,并被广泛流传下来。
当然,大气的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还没有搞得很清楚,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够对应得上。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文化精华,是文化宝库。在谚语中,农谚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合浦客家农谚来自于当地的客家先民,它继承了中原地区入迁时带来的农业文明,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等特点,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而发展起来,为自然界和农业生产服务。合浦的客家农谚,我记得的还有如下这些:
“春雨淋牛头,四十九日愁。”意思是说:在立春这一天,如果下雨,那么,经常会一下就是四十九天,即阴雨连绵。当然,四十九天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意为很多天。
“雷公先唱歌,落雨都无多。”是指想要下雨时,如果是先“轰轰隆”打那么一阵雷,那么,不会下很多雨的。
“天上鲤鱼斑,晒谷无用翻。”
“鲤鱼斑”,是指天空中整个云层由小云块组成,没有暗影,云块之间都显露蓝天,薄而透明。整句的意思是说:早晨,你如果看到天上有象鲤鱼鱼鳞状的云彩,那么你今天晒谷不用翻了。“晒谷不用翻”是比喻,预示着未来天气晴好,太阳将会很猛!
“天黄黄,地黄黄,落水打崩塘。”是指如果在某一天的黄昏,天地间一片昏黄,那就预示着今晚或明天“落水打崩塘”——下大雨。
“清明谷雨,冷脱老鼠耳。”意思是说,你不要说四月后天气不会冷了,四月的清明、谷雨时节会冷脱老鼠的耳朵。
“六月六,开芋屋。”意指从农历六月初六日起,可以到芋地挖芋头回来吃了。
最绝的是我们村的前辈人,他们还根据我村的地理情况编了如下一句农谚:
太平来水慢慢廖(玩),佛高来水走出尿。
我们村西北部有座山叫做太平山,东南部有座山叫做佛高山,当看到太平山那边好象有雨下来的样子时,不用急,你可以慢慢玩着回去,保管淋不着;可是当你看到佛高山那边好象要下雨来时,你可就不能玩了,你得赶快跑,跑到你可能跑出尿来,还会被淋着。其实,真正的道理是:夏天西北部来的雨少,也不会是急雨,而东部一块云来,可能就会下一场透雨,而且还来得急。
这是村里人总结出来的农用知识,是村里人聪明才智的表现。
合浦客家农谚有如下特点:
一、富有地方性。如“太平来水慢慢廖(玩),佛高来水走出尿。”
二、语言形象口语化。合浦客家农谚中,地方性语言较多,在农谚里常可见到地方性语音如:“无”、“落水”、“打崩”等字句。而且群众还通过形象的比喻,加深对农谚的记忆,如“雷公先唱歌,落雨都无多。”“春雨淋牛头,四十九日愁。”“天上鲤鱼斑,晒谷无用翻”。同时,还在一句中互为押韵,如“歌”对“多”,“头”对“愁”,“斑”对“翻”,“雨”对“耳”(在客家话中,雨和耳相互押韵)等。
三、不少农谚中还具有预测预报效能。如“天黄黄,地黄黄,落水打崩塘。”“天上鲤鱼斑,晒谷无用翻”等。
先顶了啊表再讲过 不是啊表也帮顶~~ 阿表,,我也顶!!! 楼上说笑吧~~那个也是你啊表? 谢谢各位阿表! 不错不错 老表也来顶! 很喜欢看这种文章,希望楼主多写